“温拜模式”提升拜城发展“软实力”
惠及拜城县23万各族群众
本报讯(记者马少宾)在拜城县,无论是温州大学拜城实验高中、温拜同心小区,还是新星幼儿园、温州商贸城;无论是北大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还是温巴什乡文化礼堂,无不带着“温州元素”。
“我们把拜城当做温州市第12个县来建设。”10月26日,温州援疆指挥部总指挥、拜城县委副书记狄鸿鹄对19个对口援疆省市晚报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南疆行的记者们说,“温州援疆的‘温拜模式’不仅惠及拜城县23万各族群众,还曾在新闻界、经济界引发大讨论。”
狄鸿鹄所说的“温拜模式”,就是紧密结合拜城县实际,由原有的政府援疆为主,转变为政府+温州人共同援建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发挥了项目援疆的带动作用、产业援疆的助推作用、智力援疆的支撑作用、援疆资金的杠杆作用,为拜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和动力,让拜城县变了模样。
“温拜模式”的独到之处可用“3个2”概括:“两驾马车”,一驾是温州市委政府,一驾是温州人、温州商人;“两个阵地”,一个是党委政府结对援疆,一个是温州商人帮扶援建;“两种资金”,一种是由政府主导的财政援助资金,一种是由温商主导的社会民间资金。
其中,教育援建“温拜模式”这一援疆模式的一个品牌——温州大学拜城实验高中今年高考重点上线人,本科上线率达到79%,居阿克苏地区第一名。
“温州政府花1亿元,撬动民间资本5亿元的投入。”狄鸿鹄说,这就是“温拜模式”的魅力,其背后展现的是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对新疆人民的深情厚谊。
年以来,温州已累计投入援建资金3.24亿元,累计选派援疆干部人才94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高效高标准建成了一批援建项目;以智力支持为亮点,着力助推拜城增强“软实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着力促进温拜产业合作共赢;以加强融合为导向,着力打造加强民族团结工程。
·三个工作室打开智力援疆大门
□本报记者马少宾杨苏生
援疆医疗队人才工作室、温州援疆云工作室、援疆教师工作室……10月26日,19个对口援疆省市晚报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南疆行的记者们发现,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把帮带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将温州援疆人才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今年3月,温州市第八批40名援疆干部人才抵达拜城县,开展为期3年的对口援疆工作。为促使援疆干部人才发挥作用,温州援疆指挥部专门建立了援疆干部人才传帮带机制,并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目前,这批援疆干部人才已与62名拜城干部、医生、老师以及其他方面人才结对。
·两项新技术,医院空白
援疆医疗专家童海光向记者介绍援疆医疗队人才工作室的基本情况。
正如温州援疆指挥部总指挥、拜城县委副书记狄鸿鹄所说,温州市率阿克苏地区之先,创设人才工作室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技术交流、课题研究、互学共进等活动,并加强各工作室之间的经验交流,将工作室打造成“内藏锦绣的窗口,服务群众的平台,民族融合的阵地”。
今年,第八批温州支援拜城医疗医院成立了援疆医疗队人才工作室,这也是温州在拜城县成立的第一个援疆人才工作室。援疆医生、工作室负责人童海光介绍,人才工作室成立后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开展了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和有创中心静脉压测定两项新技术,医院空白。
“通过各种培养帮带提升工程,医院各种医疗技术人员搭建了沟通、学习、传授、帮带的载体和纽带。”童海光说,培养出一批充满活力、医德高尚、业务精湛高水平的医疗队伍,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工作室成为学习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
·云工作室成立,领取一照三证只需5天
采访团一行参观拜城县行政服务中心。
温州援疆云工作室是由援疆干部颜伟国牵头成立的,设立在拜城县行政服务中心。
年3月20日成立的拜城县行政服务中心,有37个职能部门、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共有窗口工作人员名,在服务群众、提升效率、优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专业网络技术人才,严重影响了中心健康发展。
颜伟国说,云工作室下设学习交流区、教学示范区、成果展示区,通过云工作室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载体,培训窗口人员,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传帮带,培养3至4名专业网络技术人才,留下一支永不走的网络专业技术服务团队。
云工作室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建立中心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fz/1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