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晚报总编提问温州市委书记给出精彩回答
温州模式如何华丽转身?又该怎样创新、突破?
传统行业将“变身”时尚产业,三年围垦再造一个“海上温州”
它有四个核心内涵,还有“闯、民、创、商、放”五字启示
温州网讯全国百名晚报总编齐聚温州,无一例外对温州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全国著名的“温州模式”更成为了他们
聚焦点一
温州模式有没有过时?如何正确理解温州模式?
总编疑问
新民晚报总编陈启伟:温州模式响彻全国,前几年关于温州模式的争议声不断,如今有没有新的注解?它将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
书记给出的答案:温州模式有四大核心内涵
陈一新书记说,要正确评判温州模式,首先要科学界定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对此,他将“温州模式”理论做了新的概括,它包括四个核心内涵:
首先,本质是“民本经济”。因为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的民营企业数量就占了全市的99.5%,工业产值、上缴税收等数量均占全市的9成以上。因此,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享、实现民富,就是“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
其次,精髓是“市场经济”。温州发展市场经济曾全国领先,市场经济发展上的多个“全国第一”均是温州创造。正是市场化改革造就温州的活力,筑就了“温州模式”的精髓。
第三,基石是“实体经济”。温州一开始就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入手,从小经营发家,走出一条实业致富的路子,温州因此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第四,温州模式的政府治理是有限有为有效。即在个体私营经济萌芽之时,放手让老百姓创业;民营经济起步后,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当市场经济发展至一定水平后,政府要善于退位,能交给市场办的事儿尽量交还市场。总之,要善于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
温州模式的“五字启示”
总结温州模式的经验,有五字启示。一是“闯”字,温州模式就是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以及姓“资”姓“社”争论的实践中成长起来,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是温州赢得先发性发展优势的关键。二是“民”字,温州人是温州改革的主体,温州模式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把温州人自身变成了资源。三是“创”字,温州模式的成功,植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了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热情,使温州发展拥有了动力源泉。四是“商”字,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是温州模式诞生的关键。正是温州率先发展市场经济,使人们看到了市场的力量,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五是做“放”字文章,“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与政府放手发展、规范引导密不可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自治之手”的协调配合,则是民营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聚焦点二
传统、民营经济遇见“互联网+”时代,温州模式怎么创新?
绍兴晚报执行副总编何瑛儿:这几年传统产业面临危机,想知道“温州模式”将如何实现突围?
钱江晚报执行总编张亮:向来民营经济唱重头戏的温州,如何改变传统产业?
重庆晚报副总编吕玉宏:“温州模式”有何转型经验,有没有从“互联网+”的时代找突破?
书记给出的答案:传统产业将“变身”时尚产业
陈一新书记说,服装、鞋业、打火机……这些传统轻工业的确在温州发展史上唱“主打”,不过,以后将把发展时尚产业作为温州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从品质、品牌、品味入手,来提升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将这些传统轻工业“变身”精致的时尚产业。
陈一新书记还举例说,他曾遇到过一个眼镜制造商,很努力地设计精美的眼镜款式,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漂亮的装饰品,以提高产品品位。如今,温州已有不少传统产业与世界一流品牌合作,像“夏梦”与意大利“杰尼亚”合作、“乔治白”与英国“切斯特巴雷”合作,生产国际高端时尚服装。
传统产业管理上也有所变革,推动传统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致力于让个体户转为企业、小企业转为规模企业,企业转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则向“上市”努力,20年温州上市企业只有9家,目前有上市企业就有6家,新三板企业8家,登陆区域资本市场55家。许多企业也主动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至于曾经“前店后厂”小个体企业,也纷纷朝着“互联网+”等方向转型。
“低小散”企业入驻“小微园区”
小微企业占全市企业比达99%以上,且7成小微企业都没有自有厂房,这该如何转型?陈一新书记介绍,我市计划投资亿元,用3年时间建设04个万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园,引导小微企业走集聚集约发展之路。目前已竣工8个、完工面积万平方米,在建63个、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小微企业只需把企业搬入其中即可,政府帮忙在园区内规划会计事务所、银行、超市、员工宿舍,总之,提供一系列服务。
实体市场“牵手”网上市场
温州模式当然也从互联网上找突破口。因为实体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可大量地减少企业物流成本、销售成本,因此温州模式的转型,也有推动以实体市场为主向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并重发展转型这一关键点。
把网络经济作为温州转型发展“一号新产业”来抓,组建市网络经济局,发展以电子商务为重点、以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服务外包的网络经济,如今,每年都培养一二十万网络大军,深化信息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去年,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智慧示范城市、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全市网络零售额和居民网络消费额均居全省第三,居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第6位。
围垦工程相当于再造一个“小温州”
破解资本、土地、人才“三大要素”制约,也是温州模式的重要转型点——我市致力于推动初级要素利用向高级要素利用转型。
人才方面,把“温商回归”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温州缺高端人才,就成立了招才局,设立引才顾问和引才大使,出台在全省含金量最高的招才引智“十条新政”,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去年申报“国千”人才60名、入选“省千”人才2名,为历年最多。
为破解土地要素难题,启动“三年实施20万亩围垦工程”,“十二五”期间正在围垦和将要围垦的2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如今,还获批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近中期可争取20多万亩用地指标。这样“海陆并进”的方式,或让温州成为浙江省发展空间潜力最大的城市。
聚焦点三
温州是沿海地区的“宝地”,为何温州人却爱往全世界跑?
总编疑问
燕赵晚报总编刘云道说:“我一直很好奇,温州是一块风水宝地,又是沿海地区,为什么这么多温州人要走出去?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去赚钱?”
书记给出的答案:温州交通偏远,百姓们只能自发创业
陈一新书记介绍,温州虽处沿海地区,但却是浙江省偏远之地,交通也极不方面。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谓“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现在也只有0.3亩;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也较少;交通条件差,改革开放前,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04国道与外界相接。
这些艰苦的条件,促使不少温州人背井离乡,去全国,国外创业。此外,温州也是有着创业传统,经商意识极为浓厚,“永嘉学派”中的“重商”意识,对温州人影响特别大,温州人骨子里也有着敢为人先,改开拓进取的意识。如今,全国乃至全球已有余万在外温商,与全国各地级市相比,数量庞大。
“温商回归”工程,有着“三年超三千亿”的计划
陈一新书记说,如今,温州模式的转型,温州的赶超发展,亟需在外温州回乡投资来振兴。为此,市委市政府启动“温商回归”工程。把其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实施“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计划,并取得良好成效。年全市温商回归到位资金40亿元,总量超过前5年总和。年到位内资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去年一年,我们共接待了来自于23个省的23批回归温商,他们都有了回乡投资的意向。”陈一新书记说,市委市政府的温商回归百名领头雁工程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已有80名温商回乡投资,部分温商投资金额超过百亿。
来源温州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