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亩地历时4年耗资千万浙江首例土壤

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花卉路和兴峰路交叉口处,是温州人林福进承包的苗圃,这块如今种满苗木,看起来郁郁葱葱的土地,其实大病初愈。这里是全省第一例土壤污染修复的项目。

已修复完成的土地上,现在种着苗木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固废拆解业,让路桥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基地。当地人从废旧电器中拆出财富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伤痛,土壤中的重金属、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

年,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工作在路桥启动,有关方面划拨路桥区万元专项资金,修复平方米被污染的土地,这项工作持续了近4年。

4年后,污染的土壤被修复到预期指标,然而这个过程却并不轻松:每亩近50万的修复成本、修复的方法还不具备太强的推广性……

重新审视这个修复的过程,也许能给我们警示:土壤一旦被污染,我们将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

土壤一度污染严重,含致癌物

路桥峰江街道的亭屿村和山后许村之间,通过一条花卉路连接。这段近两公里的路段,两侧分布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苗木园。

年开始的土壤修复试点就在花卉路的尽头,山后许村变压器市场附近的一块地。这里曾经堆满待拆解的变压器,是废旧变压器交易拆解的密集区。拆解过程中流出来的绝缘油导致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多氯联苯,这也是这里的土壤中最主要的污染物。

早在年5月份,受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省地质调查院就开始对拆解业污染区的土地展开调查,并在3年后出具了《台州市路桥区峰江地区基本农田质量调查》。

在这份“土地调查”中,调查小组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调查区的环境问题:“该地区土壤普遍已遭受严重的镉、铜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显著影响了土地质量。”

根据可查的已公开的报道中得知,当时调查区域中,中等程度以上重金属污染土地共28块,占调查区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受地形坡度和区域水系影响,多氯联苯在地表横向迁移明显,并趋于向地势低洼处富集。

据了解,少量的多氯联苯不会引起急性毒性,而是慢慢地侵入人体,可引起皮肤损害和肝脏损害等中毒症状,甚至促使癌症的发生。

浙大专家团队论证修复方法

山后许村地块修复由台州市环保局路桥分局具体执行,委托第三方进行施工,还请了浙江大学的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支持。

对被污染的土壤的治理分两部分,高浓度污染的土壤和中低浓度污染的土壤。其中前者的标准是多氯联苯在每公斤土壤中的含量是大于0.5毫克。

污染土壤的治理有很多种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山后许村这块地究竟要采用什么办法,在实施之前,是经过一番论证的。

“化学方法是见效最快的,用时短,但缺点是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养分缺失,恢复不到农用地功能。”浙江大学参与该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解释,生物修复的方法见效慢,但不会破坏土壤结构。

所以治理最终采用了以生物修复为主的方法。

对高浓度污染的土壤采用堆制法处理,破碎,疏松,加入有机辅料,最终能处理掉94%的污染物,一般来说,15立方米的土壤需要经过三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变干净。最终共有多立方米的土壤采用这种方式处理。

这个过程中曾遭遇不少困难。参与修复的浙大专家说,高浓度污染土壤降低到中低浓度后,存在拖尾现象。就是一开始降解很快,后来很难降解。这时候需要采取强化手段,但又要避免对土壤的二次污染。

20亩污染土壤的修复花了4年时间

对中低浓度污染的土壤则是通过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培养提取出能降解多氯联苯的微生物,撒到土壤中。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这种微生物的培养提取可一点都不简单。

“首先,从当地污染土壤中驯化出降解能力强的微生物培养物,非常耗时,现场使用时,有时候实验室效果很好的菌,因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效率却不尽如人意。”专家解释,“最后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搭建大棚来控制温度。”

除了微生物,还种了美人蕉等几种湿地植物,保证微生物发挥最大作用。

最终,采用这种方式修复的土壤共立方米。

经过近4年的努力,年,近20亩曾经被污染的土壤完成修复,省环境监测中心对该地块进行检测,土壤污染危害风险降到了安全水平。

“这些地块都能够达到恢复农用地功能。”浙大专家说。

之后,治理修复好的土地十四五亩土地归还了当地农民,剩下的则作为科研用地。

林福进就是在这个时候,以每亩两三千元的费用从山后许村的村民手中承包了治理好的土地,“我是年承包的,那时地里都是杂草。”

虽然被污染的土壤已经治理好,但很少有村民在上面种植蔬菜、农作物,和周边大部分土地一样,村民都把土地承包出去种了苗木。

“还是不大敢吃的,毕竟以前地里那么脏。”村民说,“而且,把地租出去种苗木更划算。”

有业内人士表示,他们曾做过实验,在治理好的土地上种植各类蔬菜农作物,再检测是否能够食用,“基本上情况是好的,但一些叶菜类和某些根茎类的作物还是略微有点问题。不过这是暂时的,生态环境的治理,肯定需要一个周期。”

峰江街道的负责人则表示,发展花木小镇,是修复重金属工业对土地的创伤,实现环境改变的现实选择。

成本高周期长,治理之路难复制

山后许村示范点的成功是一种希望,但无论是专家还是环保部门有关人员,也都承认,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可复制。

“毕竟治理的成本太高。”另外,三四年的治理周期,对急于用地的地方来说,会觉得等不起。

“在台州当地来说,这种治理方法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因为这个区域的污染基本都属于中低度。”浙江大学的专家总结了试点办法所适用的地块:有充足的治理时间、中低度污染。

今年,峰江街道即将启动另外一块农田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试点,涉及到路西村多亩土地。

参与修复的专家感慨,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修复的路总是比想象中要难和远。好在,我们已经起步。

土壤污染修复最难的是什么

土壤修复治理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参与山后许村示范点修复治理的浙江大学的相关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首先,修复的决策把握要有度,既保证修复到位,也要避免过度修复,所以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等目前强调管控与修复并重。通过管控,切断暴露途径,降低环境和健康风险也是很好的策略。

其次,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问题是很大的挑战。二次污染的控制很难。

第三,土壤修复包括农田修复和场地修复。农田修复的难点在重金属修复,场地修复的难点在地下水修复,这是个系统工程,难度大。

(原标题:台州路桥:艰难的土壤污染修复之路来源:钱塘晚报记者:吴朝香)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学习十九大丨一份环保系统干部职工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笔记(收藏版)

学习十九大丨全国环保系统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进行研究部署

学习十九大丨环境保护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学习十九大丨环境保护部部长出席十九大记者招待会答问实录(视频完整版)

学习十九大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记者招待会全文实录(新华社)

学习十九大丨我向环保部部长提个问

学习十九大丨环境保护部部长在记者会上的10个关键词

学习十九大丨"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集体采访全文实录

学习十九大丨一图读懂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5个前所未有

学习十九大丨生态环保5年展,就在您的指尖儿上看

学习十九大丨一图读懂十九大报告中的“美丽中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fz/14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