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温州人精神,一直深植于温州人的灵魂,就是凭借着这股敢为人先,敢于逆流而上的冲劲,温州在最近两年的赶超发展中,取得了令人醒目的成绩。
这两年,温州经济从“断崖式下滑”,到触底反弹,年全市实现GDP亿元,GDP增长7.2%,在全国所有城市排名从年的第38位上升到第35位;今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长7.9%,增速居全省第5位,比年的末位提升了6位,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28项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中,有15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这两年,在老板跑路,企业破产的信用危机下,温州年至今年6月,累计处置不良贷款亿元,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成功化解企业金融风险;
这两年,温州制造逐渐向温州智造发展,网络经济成为温州“一号新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全市网络零售额和居民网络消费额均居全省第三,居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第16位;
这两年,温州全力破解土地、资本、人才等三大要素制约,启动“三年实施20万亩围垦工程”,再造一个“海上温州”渐成现实……
赶超发展这两年,改变的不仅有温州的环境,还有温州人崇德向善的心;提升的不仅是一串串冰冷的数据,还有温州坚定未来发展方向的信心。
比年的末位提升了6位今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长7.9%,增速居全省第5位,比年的末位提升了6位,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28项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中,有15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当前温州经济已走出低谷,进入恢复增长期,正向赶超发展目标发起冲刺。
能有当前的发展成果,于温州来说尤为不易。近些年来,受民间金融和企业金融“两轮风险”的持续严重影响,温州经济一度出现断崖式下滑。年一季度,GDP增速下滑到5%,规上工业总产值负增长2.8%,均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谷底。年,2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温州有17项增长指标列全省末位、4项倒数第二,有22项总量指标在全省比重下降。年以来,工业用电量连续18个月负增长,出口连续20个月负增长。
面对困难,温州市委市政府这两年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把实体经济回归摆在赶超发展的突出位置,出台扶工兴贸系列配套政策,打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组合拳”,全市经济逐步呈现出“筑底、企稳、向好”的态势,绝大多数经济增长指标全省垫底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年,全市实现GDP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排名从年的第38位上升到第35位;GDP增长7.2%,增速与全省差距比年缩小了0.9个百分点;与年相比,年28项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中,在全省位次前移的有19项,其中前移2位以上的有14项,排位全省末位的还剩4项;总量在全省比重提升的则有12项。
企业金融风险有效化解老板跑路,企业破产……受年发生的金融风险影响,两年前不仅温州的企业度日如年,银行不良率也高烧不退。前几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从年的22.5%急剧下降,而温州企业金融风险导致金融业增加值下降,相当于直接拉低GDP增速1个百分点。
所有这些不利影响,时刻牵绊着温州的快速发展。
针对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把防控和化解企业金融风险作为经济工作最紧迫的任务,将金融风险攻坚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八大攻坚”之一,以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为着力点,连续两年携手省级金融机构推出“双十条”,政银企法“四方联手”,省市县镇“四级联动”,强化融资支持、应急转贷、整合重组、破产清算、信用重塑、舆情稳控等举措,多管齐下,保持了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年至今年6月,我市累计处置了不良贷款亿元,相当于降低不良贷款率近5个百分点,银行不良贷款额、率连续两年实现“双降”。此外,还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抓获犯罪嫌疑人(跑路企业主)多名,涉案金额多亿元。
根据分析,温州企业金融风险的根子主要是房地产市场风险。为此,温州在年8月对比国家更为严格的“温州版”限购一套政策进行了松绑,去年7月又放开住房限购政策,今年还出台了房地产“八条新政”,有效促进了房地产市场量升价稳。今年1至6月,市区新建商品房销售同比上升64%,存量房交易同比上升52%,新建商品房每平方米均价稳定在1.7万元左右。
尤其是中央绿轴地块6宗地亩,出让价格达53亿元。这充分表明,温州经济正回升向好,温商和外地客商对温州发展充满信心。
从温州制造到温州智造全市网络零售额和居民网络消费额均居全省第三;签约十大通用航空项目,总投资亿元;计划投资亿元用3年时间建设个万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占全省近1/3……曾经,温州产业“低小散”问题在全省最为突出,而如今的温州已经形成低小散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前途的共识,各方合力全力推进着产业的转型升级。
前些年,在经历过最初的高速发展之后,温州传统产业的“低小散”弊端尽显。全市15.7万家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41家,中型企业家,其余99.6%都是小微企业,截至去年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仅有电气产业。年,温州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省末位;工业投资不足,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20%左右。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打出系列“组合拳”,着力破除传统路径依赖,经济转型升级得以快速推进。
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我市大抓科技创新和网络经济。去年我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财政科技支出、研发人员数增速分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三;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从全省末位升至第4位。
同时,网络经济成为温州“一号新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全市网络零售额和居民网络消费额均居全省第三,居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第16位。去年还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智慧示范城市、信息惠民示范城市。
温州制造正在逐步向着温州“智造”转变,我市把发展时尚产业作为温州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谋划实施“时尚新天地”、时尚商圈、时尚街区、时尚小镇等平台项目,以品质、品牌、品位“三品”赢得竞争力,快步向“时尚之都”迈进。
赶超发展大事记年8月,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战略部署,奏响了赶超发展的最强音。
年10月,我市拉开“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序幕,计划8年内逐步投资1千多亿元实施七项系列治水大工程。
年11月,《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顺利通过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并于年3月1日正式施行。《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是中国第一部民间借贷的地方性法规,是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法制化的重大突破,并且能极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年1月,温州发出中心城市“三大亮点区块”建设动员令,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中心城市新地标。同月,温州入选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
年2月,国务院批复文件同意温州港口岸扩大开放,标志着温州又多了一张“国际通行证”。
年3月,温州正式获批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年4月,温州全面推行“三单一网”改革,率全省之先打响简政放权组合拳。
年5月,我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商回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有针对性地推出20项具体工作举措,进一步汇聚海内外温商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海内外温商回乡创业发展。
年5月,温州被国家水利部列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同月,温州被国家海洋局列入全国首批“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城市。
年6月,温州率先制定十大政策,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同月,温州成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
年7月,温州民商银行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获批筹建。民营资本的进入,令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年8月,温州出台《关于推动“温商回归”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若干财税配套政策的实施意见》,出台14项优惠政策,扶持温商创业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
年9月,温州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自此,温州“六城联创”创下第一城,提前一年实现目标,取得了赶超发展的最新硕果。
年11月,温州市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在浙江创意园正式开园,成为继杭州、宁波之后,浙江省第三个拿下“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牌子的城市。
年2月,温州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年3月,我市被全国爱卫办授予~年度国家卫生城市。
年5月,我市出台《温州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年)》。在这份产业发展蓝图中,几乎涵盖了未来16年内温州通航产业的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定位和机场布局。同月,北航温州无人机孵化基地正式挂牌。
年7月,市政府发布《温州市市场准入“五证合一”登记暂行办法》,从8月1日起施行。根据办法,“五证合一”将实行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个标准、依法核准、限时办结、一窗发证。
年8月,我市试点办证事项“网上申请、快递送达”,首批试点4个部门13项办证事项,并发出全省第一单。
来源:温州晚报作者:肖建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