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会给在成绩、表现等方面落后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这与“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孔夫子曾经说过“因材施教”,它是从师者的角度去阐述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父母不但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而且是终生相随的,其作用远大于中途短暂相伴的学校老师。那么,父母有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孩子是怎样的“材”,适合用怎样的方式去“教”?如: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孩子是否适合继续上高中考大学?孩子动手能力强但对文化课毫无兴趣,是否更适合上职业中专学校学一门手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特点和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每一朵鲜花都有其怒放的理由和时期。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差”不代表其他方面就会差,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属于哪一块“材”。
全国教育名家魏书生曾经无数次说过:要循着学生的序渐着学生的进。可是我们老师和家长,都找到孩子的“序”和“进”了吗?
教育的目的有千万个,按照孔夫子的意见,简单为两个:成人与成才。而且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经由教育的渠道都能成为国之大才的。大量的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对自己负责,为家庭尽职,替社会尽力,达到这些,那就已经是一个优秀的人了。哪怕他在世人眼中平凡,其实他已不凡。
孩子为什么记不住单词?为什么不会做几何题?为什么不会写文章?因为,人本平凡,智力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遥想年轻的自己,也未必是班级的那个第一。如此想来,是否也就不再会为了成人的面子怒斥孩子的不争气,为了端着长辈的架子而不愿意向孩子示弱?孩子是父母生的,遗传了父母的基因;由父母而育,受教于父母。
以人文情怀理解、宽宥、尊重并欣赏自己的孩子吧,以超越世俗的眼光,冷静地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序”和“近”,这,才是教育与生活的主题。其实你的孩子不“差”,只是我们还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给孩子做好定位。
潘懿丹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bbfz/1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