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通讯员张钰婕浙江又拿了个第一!第五批“国遗”刚出炉,浙江又添24项。6月10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6月12日)前夕,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国上榜项目共项,其中浙江省上榜24项,居全国第一。这是继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以来,浙江连续5次入选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达成了“五连冠”。同时,目前我省以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10项人类非遗项目的总数居于全国领先位置。发布会现场6月11日下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发布会,会上公布了这第五批“国遗”,包括传统音乐1项,曲艺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传统美术2项,传统技艺9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6项,共计24项。它们分别是:浙江省腊八节习俗,杭州市拱墅区农历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萧山区花边制作技艺(萧山花边制作技艺)、建德市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桐庐县传统中医药文化(桐君传统中药文化),宁波市装裱修复技艺(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宁波市奉化区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红帮裁缝技艺)、象山县竹根雕(象山竹根雕)、温州市鹿城区发绣(温州发绣)、湖州市三跳(湖州三跳)、绍兴市中医诊疗法(绍派伤寒)、庙会(绍兴舜王庙会),金华市义乌市传统中医药文化(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永康市铸铁技艺(永康铸铁技艺)、磐安县迎大旗、炼火,衢州市柯城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舟山市嵊泗县渔歌(嵊泗渔歌),台州市椒江区农历二十四节气(送大暑船)、天台县易筋经(天台山易筋经)、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彩带编织技艺(畲族彩带编织技艺)、云和县农历二十四节气(梅源芒种开犁节)、缙云县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缙云烧饼制作技艺)。来一略它们的风采——发布会上透露,浙江省此前共报送了30个推荐项目。浙江非遗走在全国前列,与全省上下形成的非遗保护工作体系密切相关。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开展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3+N”保护行动,实施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传统戏剧发展“五个一”计划;建立全省非遗保护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发布年度全省各市、各县(市、区)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数据;率先在全国开展非遗旅游景区评定工作,培育和建设一批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目前,浙江省共有人类非遗项目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个,省级非遗项目个,市级非遗项目个,县市区非遗项目个。非遗世代传承,是渗透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串起国家精神的血脉。当前,浙江省的非遗保护工作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创造创新,文旅融合也为非遗提供了新的契机。发布会上透露,浙江正以“法治化、标准化、数字化、社会化、生活化”为建设方向,以“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评估体系”为工作抓手,实施“体系建设、保护振兴、融合发展、传播体验、数字赋能、研究转化、人才培养”等7项工程,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有效推动非遗保护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非遗力量。新出炉的第五批“国遗”,来具体认识一下吧。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zn/1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