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氏人物敬仰百岁工匠欧青宗亲,捐出做

欧氏宗亲网

欧氏宗亲网为全国最大的欧氏文化传播平台,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欧",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欧氏宗亲网"再点击"   

生于年的欧老先生,几乎见证了温州整整一个世纪的变迁。

小时候由于父亲失业,家里经济拮据,欧青只读过3年书,15岁就到温州的火柴厂当童工,没干多久又被邻居介绍到上海去做学徒。学徒四年,凭着吃苦好学的品质,欧青很快就脱颖而出,连师傅都感慨:青出于蓝胜于蓝。抗战爆发时,他正好回家探亲,之后就留在了当时温州规模最大的机械修造厂——毓蒙铁工厂当技工。

战争期间,浙南沿海的交通运输被封锁,工业所需的柴油无法运进,温州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停工了。“米厂、面粉厂、锯木厂,还有小发电厂统统歇业,内河所有轮船,从乐清到琯头,从平阳到鳌江,统统停开了……”欧青生前曾回忆道。

年青时的欧青

内外交困之际,欧青开始琢磨着改装发动机,想办法让烧柴油的发动机以木炭、砻糠、木屑为动力运转。通过他的努力,温州大大小小的工厂重新开工,瑞安、平阳、乐清以及温州市区的厂家都找上门来,大家排着队来找他改装机器。欧青一举成名,那时他才刚刚20岁。通过欧青的努力,温州许多大大小小的工厂重新开工,一度瘫痪的温州经济又开始逐渐复苏。

随后,他独自建立了欧青铁工厂,研发机器改进工艺,生产出温州第一台煤气发动机。

与机械打交道80多年

带出温州第一批机械人才

解放后,欧青铁工厂并入了温州最大的国营机械制造厂——温州冶金机械修造厂。欧老先生一直在温州冶金厂担任技术科长直到退休。

“那些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是找他做师傅。”欧老大儿子欧胜芳回忆,父亲带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温州第一批机械制造行业的学徒。学成之后,他们就像种子一样,散落到温州乃至省外各处,都成了技术大牛。80多年里,欧老先后带出数百名机械技工,其中不乏机械领域的佼佼者。

欧老与大儿子欧胜芳合影

“欧老的生活一直很规律,烟酒不沾,也不喜欢旅游娱乐,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机械。”今年64岁的叶万青是温州模具协会的顾问,与欧青相识半个世纪的他一直是欧青的“迷弟”,也是欧老志同道合的忘年交。“搞机械这一行,会不断遇到难题,欧老曾告诉我,自己干了一辈子机械,还没有碰到过真正解决不了的难题。”叶万青说,欧老自信的背后,靠的就是刻苦钻研的底气和韧劲儿。

每遇到技术难题,叶万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教欧老,“去厂里谈,家里谈,电话里谈,只要工作在做,老人家劲头大得不得了。”叶万青调侃,如果自己“骚扰”频率少了点,欧老反倒会有些不满,主动打电话过来问他的近况,督促他不要忘记本业。

也正是出于对机械的迷恋,欧青对于攻克技术难题也乐此不疲,因为爱钻研,欧老曾多次凭着自己的设计填补了国内许多机械制造领域的空白,也因此在、年连续两年当选温州市劳模。

辞世前一个月还在画图纸

欧氏机械成了温州的传奇

“小学四年级做完作业,父亲就在黑板上写满机械理论知识教我学,到了初中,开始手把手教我做机械加工。”欧青的二儿子欧战胜回忆,父亲对机械技术的痴迷和钻研影响了他,他和哥哥都从事了机械制造行业。

虽然年纪大了,欧青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他和长子欧胜芳一起创办了浙欧气阀制造有限公司。年,75岁的他出任公司技术总监,负责开发研制的多款新型节能气阀都获了奖。83岁时,他获得了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企业也被评为鹿城区首批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拿到了百万元的国家级创新基金和国家“星火计划”。

“每天早晨7点半接父亲和保姆一起出门,8点准时上班,中午小憩片刻,直到下午5点下班。他和工人一样,两周才休息一天。”欧胜芳介绍,欧老90多岁时仍然每天坚持上班,“他唯一痴迷的就是机械技术。”

在企业员工眼里,这位坐镇的技术总监“欧师公”比年轻人还干劲足,就是技术上的“活字典”,遇到难题请教他准没错。“工厂里铁屑电线交错,怕老人家摔倒有危险,所以这一两年不让他去厂里,可是他依然闲不住,即使99岁了,还会定期到工厂巡视,去解决工人们的技术问题。”欧胜芳回忆,直到前几个月,父亲还在为化肥厂改进机器,画机械设计图,寻思着怎么才能更加节能环保。

“他也不会刻意去锻炼,对他来说,能去工厂走动走动,多接触接触他热爱的机器,比什么都来的有用。”欧胜芳说。

欧老还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力教给下一辈,再下一辈。80多年里,欧老先后带出的机械技工有数百人,其中不乏温州机械领域的佼佼者。

为人节俭

却捐出自己做大寿的钱做慈善

年新年,欧老又做了一件为人称道的事。

那年的欧老已经91岁,家里子女寻思着要给欧老做一次大寿,得知这一消息后,欧老断然拒绝说:“过大寿不要紧,这钱还是用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才是最有意义。”

在欧胜芳心里,父亲平时就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不喝酒也不吸烟,从不浪费一分钱,但他却很乐意帮助别人,作为子女们非常理解也很支持他。

年1月26日出版的温州晚报,以《91岁老人捐出了做大寿的钱》为题,登出了欧老的事迹,文章里这样写到:

“见募捐人员上门,老人立即站了起来并迎上前来,拉住募捐人员的手连说:‘你们辛苦了。’老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让人倍感亲切,另外,老人的年轻外表更是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老人小心翼翼地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叠人民币,抱起跑近自己身边的6岁玄孙女,爷孙俩一起将钱整整齐齐地投进了捐款箱。随后,工作人员为老人送上了感谢信及捐款荣誉证书。”

来源:浙江在线

声明: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名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zn/15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