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华文作品发表作者赵克红散文《孟津黄河湿地之美》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吴霜散文《去看燕歌戏》
★焦作日报山阳城副刊发表作者杨晓剑散文《焦作交通畅想曲》
★亳州晚报花戏楼副刊发表作者徐美艳散文《神奇的旧城》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张海英散文《忽闻岸上踏歌声》
★牛城晚报牛尾河副刊发表作者文心散文《秋天的银杏》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赵安华散文《一湖千垛万种情》
赵安华/一湖千垛万种情(散文)
湖垛,顾名思义,一湖水艳千垛田。它就像荷花的花瓣,散落在万顷碧波的水面上。远远望去,水天相接,曲水弯弯,一处一景,一垛一奇。这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特有的风情,也是我儿时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家乡江苏建湖,以大垛、小垛、张家垛、李家垛等垛子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儿时,我就是生活在充满水乡风情的垛子上。因为这个垛子大,所以很早以前就被人们直接以湖垛命名,后来这里成了建湖县城的所在地。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湖垛形成的故事。千年以前,这里曾有一片漾漾的湖水,湖水流向东临的黄海,慢慢回落,淤泥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土垛子。垛子在水中若隐若现,长满芦苇等水生植物。再后来,慢慢就成了一块一块的垛田。
离建湖县城西侧十几公里,有个叫九龙口的乡镇,可以领略湖和垛自然天成的水乡原生态风光。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宽阔水面上,散落着无数个长满芦苇的垛子。芦苇在风中摇曳婆娑的身姿,发出沙沙的响声。它们连成一片,好似美丽的青纱帐。如果从高处望去,湖面上如有一条条巨龙盘旋,好不壮观。摇着一只小船,悠悠穿行在湖垛中间,仿佛走进了绿色的迷宫。行进在水面上,呼吸着空气中飘来的荷香,那一刻,仿佛可以忘记所有的忧愁。
据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勤劳智慧的里下河地区人民,受到湖中自然形成垛子的启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使其一方一方堆积如垛,成为可以耕作的垛田。人们在垛田上种蔬菜、水稻和麦子等多类作物,满足温饱。通过不断整合改良,久而久之,大块大块的田地就出现了,后来这里发展成为重要的粮仓。与建湖相毗邻的兴化,至今仍保留着一处知名的垛田奇观。每当阳春三月,百花齐放的季节,千垛成景,被水包围的垛田上油菜花盛开,金黄灿灿,前来观赏的人们无不陶醉。诗人们给这般美景不吝留下了“河有万花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赞誉。
长年在湖垛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喜欢水,也懂水性。这已经成为水乡人的一种生存技能。童年时,我常常看到老艄公们自如地挥动着手中的双桨,用力划拨,船随着桨声的节奏向前行。此时,人和船、桨仿佛已经合为一体。他们划桨时常常哼着号子,那自得其乐、美滋滋的样子,让我一直难忘。那时,我也曾试图去学划桨,但总是掌握不好发力的点,桨在手中,船却不听话。为了学会划桨,我甚至跟父亲要钱买了几包烟,送给那位我最钦佩的老艄公,向他当面请教。可惜的是最终还是没有学会划桨。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几分遗憾。
那次,我又回到家乡,回到湖垛上,再见九龙口,如鲠在喉,心头涌出一段文字:冰河消融又见春,千层波里寻桨声;芦荡青青已是夏,青纱帐里传桨声;艄公号子喊出秋,大雁南去听桨声;飞雪飘飘迎来冬,船靠岸边忆桨声。家住河东十里外,一年四季有桨声;故乡风情千万种,水韵悠悠最传神……
如今的家乡,水网纵横,到处都是垛垛相连而成的田地,田在水中,水围田地。在空中鸟瞰,仿佛是一幅幅水墨画,美不胜收。近些年来,江苏省将建湖及里下河地区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当地正着力保护生态、留住乡愁,不让垛田消失。美丽的垛田,承载着人们不尽的乡愁,更寄托着人们对家乡建设的美好憧憬。
★西安晚报悦读周刊·文心发表作者胡宝林散文《阅读秦岭》
★兰州日报兰山副刊发表作者曹子介散文《秋落故乡》
★兰州晚报兰苑副刊发表作者张文娟散文《风在结它的种子》
★南通日报广玉兰副刊发表作者吴华英子散文《后院有棵桂花树》
★江海文学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丁维香散文《明月来相照》
★安庆晚报月光城文学发表作者仇媛媛散文《古诗里的豆花》
★安庆日报大观副刊发表作者吴小亚散文《一枕橘花香》
吴小亚/一枕橘花香(散文)
平日忙于日常琐碎,二楼楼顶的橘树疏于照管,任其放任自流。一日,循了一股暗香上楼,无意间发现,橘树已经挂果,竟有乒乓球般大了,仿佛一个营养不良的小童,长得虽然有些扭捏,但也给人以憧憬和期待。
我喜欢吃橘子。尽管山里老家也有栽种,但终究不如在居所楼顶植上一株,等到成熟时,想吃就随手摘上一颗。每年我都会让它们长到自然熟,有时半夜醒来,闻香上楼,捡一个熟透摘下来,剥开薄薄的皮,一瓣一瓣细品慢尝,在齿颊留香中睡去,梦里满满是甜蜜的味道。
与橘树比邻而居的一株,是八卦芦柑。
当时从市场上将它买回来的时候,我发现与别的橘树有些不同,它的枝丫长有些许小刺。别的橘树开枝散叶,四散伸展,而它的枝叶则朝上生长。我一度以为这是棵枳子,不想种植。但与生俱来酷爱植物,被我视为“鸡肋”,不忍舍弃。
我生长于北方,北方的冬天叶黄草枯,一片荒凉,常给人以孤漫无依的感觉。十一年前移居潜山这座小城,四季分明的气候,让我一下子就有了归宿感。常以花草植株妆点自己的小楼,哪怕是寂寥的冬日,一片绿叶也能在漠漠的心田种下一畦欢喜。
我喜欢橘树,常陶醉于橘花的清香,它的枝叶一年四季都油光锃亮,像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少年,充满活力。
我同样对这棵八卦芦柑倾注以热情,平日修枝剪叶,松土浇水,我温柔以待,从不厚此薄彼。然而,其它三棵橘树第三年便开花挂果,而它性子憨,慢生慢长,让我在等待中怒其不争。由于丛生直立生长,它比三棵橘子树长得高,总是遮蔽了雨水阳光,显得嚣张跋扈。为了寻求生存空间,与之相邻的一颗橘树不得不将枝叶伸出了阳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棵被排挤出阳台的橘树,长得比其他两棵更加枝繁叶茂,秋天,沉甸甸的果实悬在半空,澄黄耀眼,引来路人艳羡驻足。
第四个年头,八卦芦柑终于开了花,花朵和橘花相似,却更加光润饱满。到了橘子熟了的十月,而它仍青皮依旧,让人在惊喜中又不免有些失望。
等到初冬,我摘下树上的橘子,八卦芦柑才姗姗然有了点颜色,它紧绷的果皮开始变软,仿佛放松了对外界的戒备,向我敞开了心扉。四年的悉心呵护有了回报,那一刻,我不禁有了感动。
这一年,这棵芦柑终于挂满了黄灿灿的果子,它皮厚实,个头大,水分足,摘下一颗,剥开,散发出一股浓香,放进嘴里,满口的甜。我忽然有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幸福之感充溢整个身心。
四年啊!四年的纠结在这一刻尘埃落定,为我带来惊喜和欣慰。我是一个知足的人,一个坚持带来的小小惊喜就成了我快乐的理由。
禁不住好奇,我百度搜索得知,八卦芦柑属于漳州一带的特产,驰名中外,是柑中极品。
四年的用心呵护,精心照料,八卦芦柑开出了芬芳的花,挂满幸福的果,一如一场纯洁的恋情,不是最初的甜蜜,而是一路相伴不离不弃。
今年是八卦芦柑结果的第四年,累累果实压弯枝腰,算了一下,足足有三百二十颗。我决定将它取名为初恋,任它的芬芳落满枕边,陪我入梦。
★淮河晨刊晨风副刊发表作者朱学红散文《石榴之乡》
★蚌埠日报淮花副刊发表作者钮欣散文《养殖实现脱贫梦》
★光明日报生态文明发表作者石智安散文《那一年,我的母亲水》
★重庆晚报夜雨副刊发表作者赵瑜散文《雾里看花的眼镜生涯》
★皖北晨刊名家专刊发表作者胡竹峰散文《庐剧》
★医药卫生报卫生文化发表作者李河新散文《秋分后的乡村》
李河新/秋分后的乡村(散文)
在鲁山县辛集乡白村,田野连着村舍,村舍依偎着田野,放眼望去,玉米黄灿灿、赤橙橙的,点缀着丰收的喜悦。花生、芝麻栖息在松散在屋檐下,宅前屋后,槐树和柳树枝繁叶茂。柿子挂满了枝头。光阴如禅,静静品读季节的美好。
“徐婶,您来啦!”秋利招呼着。刚吃罢早饭,大队部里,参加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贫困户都来了。扶贫先扶智,这段时间也够忙的,上周县里派专家对贫困户进行厨师技能培训,今天又对贫困户进行家政服务培训,每天还发30元补助费,这些留守在村里的女人们积极性可高了。
秋天的旷野上,阳光温暖而柔和,就像慈祥的老人抚摸孩子一样,那笑容灿烂如花。辛集乡副乡长李雪佳带领信访办公室的邵许红到白村暗访,听取基本村情、贫困人口分布、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和贫困发生率,以及近期疫情、灾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影响和应对措施;察看基础设施是否达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情况等。随机从一般脱贫户、脱贫监测户、未脱贫户、边缘户中挑选10户,逐户走访。
一望无垠的田地里,白老三忙着收秋。偶有三两个儿童或欢快地奔跑着,或在收获后的玉米堆里将一个粗大的玉米棒子高高地举过头顶,在地里扔来扔去,他们在展示秋收的果实。望着几个奔跑的孩童,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仿佛找回了自己的童年。
村街的南头,就是在外打工的边缘户褚文杰家了,他媳妇艳芳正准备带着父亲去田里收花生呢!
“艳芳,乡里来入村暗访,走,到你家看一看!”庞书记老远招呼着。“来,大家快进屋。”艳芳一边说着,一边搬着板凳。
智力障碍女人突然闪出来,哇!哇!地喊着,她是艳芳的妹妹,只见她拿着一个葫芦瓢跑进屋里。我以为她去舀水呢!等我和郭姐贴好边缘户明白卡,她已经站在我们身边等候着。葫芦瓢里装满了花生,她抓起一把花生让我们吃,我们委婉拒绝着,她竟然阴沉着脸,郭姐拿了一些花生,她开心地笑起来。
抬头望,几只知了登枝高歌,尽管它们知道,活在这个世上已无几日,可是它依然把乡村人热爱生活的幸福之歌进行到底。
走进贫困户衣巴哥家,他刚从沙河边回来,脸晒得通红,衣裤都是泥巴。他逮的有泥鳅、白条鱼、麻虾等,活蹦乱跳。
“衣巴哥,你养了几头猪?”美女副乡长雪佳亲切地问。衣巴哥回答:“我养了13头猪,前几天死了两头猪,现在还剩11头猪。”雪佳又问:“你申请小额贷款了吗?”衣巴哥回答:“我申请两万元贷款,买了十几头猪,已经养大,膘肥体壮,年底能挣钱。”
衣巴哥患有角膜炎眼疾,劳动能力弱,但有一身好手艺,会盖房子,会开铲车,家里儿女双全,儿子已成家单独立户,长期在北京市打工;女儿妍妍在学校读书,家里的生活让村里人羡慕。后来,衣巴哥的妻子不幸患了肾病综合征,丧失劳动能力,高昂的医药费很快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他们的生活变得极为贫困。为了不耽搁媳妇的病情,衣巴哥只好回到家中,依靠养猪、打鱼、卖鱼增加经济收入。驻村工作队多次到衣巴哥家了解情况,与其谈心,鼓励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后来,驻村工作队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办理了低保手续;其孩子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等。这样,衣巴哥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衣巴哥的院子里,石榴上挂着晶莹透亮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珠光闪闪,果实显得更加红润饱满。
“啪一声,一条鱼跳到盆外,在地上打着滚。”衣巴哥媳妇微笑着捡起鱼,又放回盆里。
不远处,田埂在思考。听风声沉醉,咀嚼彻骨的阴凉。萝卜苗郁郁葱葱,一刻都不敢放松。
“新哥,忙啥哩?”健壮的卫合骑着电动车飞奔在乡村的大道上。“你骑车那么快干吗?”走近一聊,一股酒味扑鼻而来。我说:“你喝酒别开车呀!”我叮嘱着。
一片落叶飞舞在我的眼前,抬头望一眼广阔的天空,初秋的那种恬静与舒适不约而至。虽然,一年中大半时间已匆匆别过,却依然产生一种,对秋季和冬季的美好向往与憧憬。
呼啦啦!一群麻雀和几只胆大的喜鹊从树上飞到玉米穗上,季节的交替,从来不打招呼,它总是静静地来,又悄悄地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季节交替,四季轮回,谁也无法挽留。
晚饭后,小天的父亲和白叔聚在一起,坐在小院门口,借着月光下着象棋;徐哥家小卖铺里,有几个老年人打着麻将,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小辉的女人把晒干的花生装进袋里;孩子们在月亮地里相互追逐着。
夜幕继续低垂,周围的一切都模糊不清了,此时的时间概念已被忽略。
“黑妮,几点了,还不回家啊!再这样,明天就不让你玩了!”吆喝声响起。男人们收起酒杯,哄笑着朝自家走去,孩子们也停止了喧闹,一切仿佛都将进入宁静,就在家家亮灯的同时,秋蝉和各种昆虫的叫声骤然响起,那声音此起彼伏。就在此时,一片叶子碰到我的头,然后滑落到地上,借着月光,我仿佛拾起一片金色的秋,童年的秋色并未走远,在风中续写着初见的模样。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沈嘉禄散文《汾湖的那条花鲈》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发表作者丁峰散文《读书随处净土》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赵利辉散文《独对一株美人蕉》
★温州日报文化周刊文笔发表作者金辉散文《又听桂花香》
★甘肃日报百花副刊发表作者蔡永平散文《深山野果香》
★湛江日报百花副刊发表作者褚永荣散文《被追踪的红包》
★洛阳晚报百姓写手发表作者刘万民散文《秋收》
刘万民/秋收(散文)
十月,秋高气爽。田野,谷穗摇着沉甸甸的头颅。玉米地,一棵棵玉米把一穗穗硕大的玉米穗系在腰间,呈现喜人的景象。
我从远方回到家乡,回到我日日夜夜的思念里,只为这丰收的喜悦。
走进家门,院子里是老婆刚拉的一车玉米,转身进屋,门后凳子上齐整整摆放着一沓散发着墨香的崭新的《洛阳晚报》。我吃了一惊,心想,家里没有订阅报纸呀,怎么会收到这么多精神食粮呢?
我赶紧呼来老婆和女儿,问这些报纸的来历,她们说:“不知道咋回事,邻村学校的老师总让学生捎这些报纸到咱家,说是邮给你的。”
我这才想起几个月前的一件事,我在晚报上发了一篇小文《温暖人心五角钱》,很想收藏那期版面。因在外打工,想让“以文会友”群里的文友为我保存一份。热心的群友韩晓红老师说给我留了一份,让我什么时候回老家了到她学校取。群里的付俊霞老师也给我留言说给我家里寄了一份。当时以为是仅寄我发稿的那期,现在回过头细看和付老师的聊天记录,才明白付老师说给我寄一份,我若发文可随时查阅,原来是寄了下半年的晚报。
翻读着每日的晚报,内心十分感激,几次求付老师加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zn/1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