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小康中国·温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民生部门专场(第五场),邀请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等有关情况。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剑波就教育资源供给、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姚卡摄
一、教育资源高质量供给实现新扩张
我们紧扣“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历史性契机,加大投入、持续发力,实现了校园面积、数量“双提升”。
在幼儿园建设方面,连续实施学前教育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新改扩建幼儿园所,新增学位10.53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较五年前提升21.38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实现了所有乡镇(街道)公办园全覆盖;全市等级园占比达到99%以上,其中一二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61.98%,为乡村幼儿提供了就近接受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在中小学校建设方面,累计实施新改扩建中小学项目个,其中竣工投用个,分别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45.1%、34.8%,完成投资额.9亿元;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由五年前的24.16平方米提高到28.72平方米,提升4.56平方米,全市总增量达到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24班规模的小学所);生均建筑面积由11.42平方米提高到15.59平方米,提升4.17平方米,全市总增量达到万平方米,总量增幅均居全省前列,更好地满足城乡孩子入园、入学需求。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我们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聚焦优质均衡,深入实施改薄培优两轮并驱策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集团化办学、信息化共建等“三化”路径,打造了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义务教育“薄改”项目数、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培育新优质学校所,完成乡村“小而优”学校创建所,建设“小而美”学校62所,农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工作入选教育部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98%,较五年前提升17.6个百分点;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85%,乡村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两年间,“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所,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总量居全省第一,率全省之先提前一年实现乡村学校全覆盖,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群众不再为“择校”而纠结,不再为“学区房”而苦恼。同时,我们还开展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一校一策”整治提升,所有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达到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学校基本办学要求。特殊教育实现义务教育中重度以上“三残”儿童少年集中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全覆盖,全力办好有温度、高品质的教育。
三、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激发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我市进一步畅通城乡师资一体化配置渠道,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教师职业成长机制,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70%名师工作站(室)建在农村和薄弱学校,实现学段学科全覆盖、乡村“小而优”学校应设尽设;在骨干教师评选、教师职称评聘、名师名校长培养遴选等向乡村学校倾斜;深化“绿色耕耘”送培到县活动,实现区域分片、学校分类、教师分层的学科组送培县(市、区)全覆盖;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采取定期交流、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城乡教师交流,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同时,我们着力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实施“思想筑基、师德铸魂”专项教育活动,连续开展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整治,培育了一批师德楷模、最美教师,涌现出了陈莹丽、邵永银等“最美教师”,感动了温州、感动了浙江,为全市教师树立了师德榜样。
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教育必须先行。“十四五”期间,温州教育将锚定“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总体目标,统筹推进“未来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把温州变成学子就学的首选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高地、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集聚地,打响“学在温州”品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温州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Q温州晚报记者戴卓蕾:
农村义务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温州在农村孩子“上好学”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剑波:
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一直是温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聚焦领域。近年来,我们通过持续加大投入、提升质量、建好队伍等多措并举,致力于办好全市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切实增加农村孩子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持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全面改善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一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个,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购置设备套,校舍竣工54.04万平方米,建设量与投入金额均居全省前列。
二是大幅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乡村小规模学校不足人按人核定公用经费,且公用经费不足50人的按不低于同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3倍,不足人的按不低于同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2倍;超出人,按实际在校生数且按不低于同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1.5倍施行,确保农村学校正常有序高效办学。
三是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安全、营养、卫生的标准,保障营养餐应供尽供。
二、积极创新农村学校“三化”改革,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了乡村“小而优”学校区域联盟,努力推动所有农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二是推进信息化共建。实施“互联网+yiwu教育”乡村学校资源推送计划,全市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所,共开设同步课堂节,同步教研次,专递课堂节,名师网课次,实现了农村学校和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
三是推进品牌化培育。组织开展农村“小而优”学校线上线下结合的特色品牌推广活动,联合国家、省市媒体推出“小而优乡村学校”“发现乡村教育之美”等系列报道,促进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优秀案例有效复制、传播,贡献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温州智慧、温州模式。
三、全力打造“小而专”的乡村师资队伍,夯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推动“配不齐”向“配得优”转变。近几年,全市招引教师的力度连续加大,仅去年就招录了人,其中有30%左右岗位为乡村学校定制,并通过“跨校走教”“银龄讲学”等行动,让农村学校学科教师配备齐全,结构更优。
二是推动“留不住”向“留得住”转变。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任教津贴、农村特岗津贴等,仅年就支出3.06亿元。率先全省之先明确乡村优秀教师满15年、30年可单列评聘中、高级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各地各校持续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有效解决教工宿舍、交通等生活问题。
三是推动“教得会”向“教得好”转变。组织开展乡村“小而优”学校校长领导力提升、“互联网+教育”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提升等培训工程,每年新建的70个名师工作站中,45%设在农村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着力培养新时代农村专家型校长队伍和“小而专”的教师队伍。
来源:本文来源温州教育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