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7/8598817.html8月25日,达芙妮国际发布年半年财报,同时宣布将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8月25日,达芙妮国际发布半年财报,同时宣布将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
这个承载了很多女性青春记忆、连续十四年销量第一的品牌在疫情之下没能扛住。在杭州只剩下4家门店“蜗居”于超市,一代“鞋王”风光不再,许多网友感慨:“我的青春结束了”。
一片惋惜声中,温州品牌大东鞋业却站到了C位——其在全国布局了逾家门店,揽获了多万会员,安排了6万个就业岗位。曾经亦步亦趋学达芙妮的温州鞋企,靠什么异军突起?以鞋服为金名片的温州人,还能重新夺回“鞋王”之称么?没有达芙妮就没有大东
你有进过“大东”的鞋店吗?红白相间的配色、醒目的“DUSTO”logo、经常出现的折扣标语,这些是一家典型“大东”门店的标配元素。低价——是很多人听到“大东”的第一印象。其线上旗舰店里,随处放着“29元特惠”、“新品买一送一”的广告,定价29元、39元、49元的鞋子占据了主流。然而,就是这样的“大东”,在鞋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以10.53亿元的营业收入,入围中国经营连锁协会发布的《-中国时尚零售百强榜》。“没有达芙妮就没有大东”,温州大东鞋业总经理董林海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人印象深刻。达芙妮一度被称为“国民女鞋”,其市场占有率最高时,曾号称每5双中国品牌女鞋中就有1双达芙妮。很多80、90后的姑娘,第一双时尚启蒙的鞋子就是达芙妮。然而岁月更迭,女孩们的第一双“奢侈皮鞋”,降级为超市里常年促销的中低档女鞋。
杭州仅剩的4家达芙妮专柜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年曾是达芙妮的巅峰时刻——营收破百亿,老板迎娶女明星,其销售点遍布三四线城市,门店一度开到家。达芙妮一片风光之时,疯狂扩张埋下的危机渐渐浮现。达芙妮逐渐进入不良循环:库存积压严重,需要极速扩张消化库存;但大量开店又需要更大量的库存,达芙妮只能靠微调模具,卖基础款延续必要的流量,以至于年,达芙妮的店里还在卖三四年前流行的松糕鞋。追不上瞬息万变的时尚,曾经的时尚“icon”达芙妮,从顶端快速坠落,陷入淤泥。挨着达芙妮开店学习达芙妮,在达芙妮退出中高端实体销售业务的同时,“大东鞋业”却将实体店扩展到了多家(疫情后余家)。
在董林海看来,达芙妮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理解互联网时代,去中间化环节对于商业模式带来的冲击。
在扩张的过程中,“大东模式”成了业界观摩的新样本。“我们其实有点像线下的平台模式”,董林海简单概括道。最早创业时,董林海的姐夫、“大东”创始人之一陈光敏在家里做鞋业小作坊,董林海在外面做批发。
当时,温州一带这样的小作坊数不胜数。后来者想居上就不能走寻常路。陈光敏把爆款男鞋一改,为女性消费者打造了一双套头鞋。
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发现了问题——门店过来取货,取货时不付钱;门店拿走货,他们不知道最终端的销售情况,更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这是批发模式的痛点。连襟俩决心从这里破题。年“大东”成立以后,和其他鞋业品牌一样采取省级代理制。一双成本价40元的PU革质女鞋,如果采用“公司—省级代理商—经销商—消费者”的模式销售,零售价能卖到元。客单价看着是高了,但是“大东”的鞋没有价格优势。年之后,“大东”尝试换一种活法,走上了直销模式。上世纪90年代末,奥康、康奈率先开设连锁专卖店。年前后,奥康、红蜻蜓、康奈、蜘蛛王、意尔康,温州人的专卖店遍布全国各地。
“大东”不得不再变。
年,“大东”把所有的分公司买下来,在销售端实现了去中间环节,直接从工厂到批发商。这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但在董林海看来,去中间化还是不够彻底,“未来我们要直接从工厂到消费者。现在是在为未来的整个平台模式打基础。”像卖海鲜一样卖鞋
“大东”杀出重围,有人说它是黑马,也有人说它活不过三年。大东研发中心
01
不看好“大东”模式的人认为“大东”卖得太便宜了。的确,董林海自己也说,店里卖得最俏的是79元一双的鞋子。外人不知道,便宜的背后,是“大东”对成本的管控精细到几分钱以内。围城内严控成本,外部大胆试错,“大东”与鞋界同行的差别在于零库存。为了实现零库存,”大东”推行的方式简单直接——卖不完的产品,送也要送出去。“我们每个新店开业都会有双鞋,以一元一双的价格送出去。消费者穿了以后,发现我们的鞋子还不错,他们以后还会来购买。在换季的时候,卖不出去的鞋子也买一送一。”在董林海看来,这是比请代言人更好的广告。很多温州鞋商都有体会,好卖的鞋子不够卖,不好卖的鞋子剩很多。”大东”跟卖海鲜一样卖鞋。不想被物流耽搁,又建起了智能物流仓。“我们未来要通过智能物流,一仓配全国,就跟亚马逊那样。”董林海透露。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在“双11”前夕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