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21.html
12月10日沈阳晚报刊发文章《回望,四十年前那道破晓之光》
年10月19日,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
桥头纽扣市场。四辆大巴车停驻于此。
门前,巨石耸立,红字醒目:“中国桥头纽扣城”,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题。
步入市场,商铺鳞次栉比;橱窗之内,成千上万种钮扣如耀眼珠贝,夺人眼目。
偌大市场,客流稀少。偶见一印度客商,在一间商铺内,下单20万元。
家家店主紧盯电脑,手指翻飞。网络订单,已成这里销售主流。
市场入口,大屏风前,一位老妇人,被大巴车上下来的百余人包围。他们,是来自全国上百家媒体的记者。
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齐齐对准这位瘦小的老人。她叫王碎奶,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的银花,就是以她为原型。
耳别麦克,王碎奶追忆往昔。
40年前,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发现有人在桥头卖钮扣,很快销售一空。她敏锐地发现商机,于是借款几百元,乘火车去外地厂家进货。那时候,商品都由供销社进货,人家不卖给她。她软磨硬泡,才买回一些次品,回来也在桥头售卖。不出10天,赚了多元。
当时,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过元。
村邻们纷纷效仿,跟她一起支小摊,卖钮扣。一家家钮扣摊位,在小镇桥头铺开。中国第一家农村专业市场,就此诞生。
在今天,这一倒一卖的小生意,不值一提。可在40年前,此举可谓破晓之光。用“敢为天下先”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当年农家妇女的桥头小摊,早已变身辐射世界的“中国桥头钮扣城”。鼎盛时期,全球钮扣销量的60%,皆出自于此。
美国经济学家戴维·兰德斯曾说:“大的变化和经济革命都不是突然来临的,它们必定是经过了周全的和长期的准备。”
这句话,也适用于温州。这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祥地,不是突然的,也不是偶然的。
早在年,温州永嘉人就开创了全国包产到户之先河。比安徽凤阳小岗村,早了22年。
40年改革大潮激荡,温州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模范生。每10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人经商办企业。有多万温州人,在世界及全国各地创业,建立了庞大的温商网络。
回头梳理,使温州人勇立改革潮头的原因,或许可用当下一个时髦词汇概括:人文精神。
温州人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种种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构建了擎起温州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这里是现代的
从温州市区,沿江而上,半小时车程便可到永嘉县境内。城内绿化优美,桂树飘香。高楼豪华气派,基础设施与发达城市无异。
永嘉县,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千年古县。这里,是温州经济的缩影。拥有鞋服、泵阀、服装辅料、教玩具等多种支柱产业,足以令永嘉人引以为傲。报喜鸟集团、奥康集团、红蜻蜓集团,这些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上市公司,都汇聚这里。
步入这些集团参观,从小作坊起步的传统制造,早已升级为智能制造。激光裁剪、私人定制、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五花八门,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是文化的
永嘉人,对于家乡文化,有着在其他地方少见的骄傲与自信。永嘉建县已有多年历史。先有永嘉郡,后有温州府——永嘉是温州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
王羲之、谢灵运、孟浩然、陆游、叶适、苏东坡、李清照……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为这片山水痴迷,写下不朽诗篇。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更使永嘉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唐代诗人孟浩然,喜游名山大川,一句“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写出对永嘉山水的向往之至。
永嘉还曾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正是诞生于此。中国古代,儒家文化重读书,轻劳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深入人心。但永嘉人却不受主流文化影响,自古便崇尚“耕读文化”。读书人不喜做文弱书生,扔下书本便可耕田。
温州人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但有在商言商的聪明头脑,更有勤劳肯干的务实精神。而这种务实,或许就来自于永嘉人传承至今的“耕读文化”。
这里是创新的
永嘉人,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论巨细,不遗余力。
永嘉历史悠久,楠溪江畔,隐隐青山间,藏着多处古村落。现如今,每一处村落,都在发掘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新经济。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夜宿永嘉,写下这一著名词句。
舴艋舟,曾是永嘉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源头村,位于楠溪江源头。30年前,永嘉至温州陆路开通,这里的舴艋舟一时废弃。30年后,镇政府重造舴艋舟,复原古航道。一些开了几十年出租车的“船老大”,也兴奋回乡,于两岸青山间,泛舟江上,摇橹载客,振兴家乡旅游经济。
屿北村,建于唐代,因出了多位状元而闻名。年,永嘉县与大集团合作,投资20亿元,将整村居民安置于附近新村,屿北古村得以修复、开发,并用于旅游参观。
祠堂庙宇,古村斜阳。漫步村中,时光仿佛把人带回至千年之前。屿北村,无疑是永嘉人成功抢救的一处文化活化石。时至今日,这个千年古村,已拥有“全国最美古村落”等众多金名片。
永嘉人的创新精神随处可见,从一处微小细节可窥见一斑。
古村附近一片山坡上,绿草如茵。与别处略有不同的是,众多小巧的山石四处散落,似天成,又似人为。近看,每块山石上,都刻着一个名字,旁边,还刻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nr/1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