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文字这一生结下了解不开的缘,不论是幼年时对书籍的迷恋,到成为乡村代课老师,再到进入《瑞安日报》,考入《温州晚报》,她的爱好和职业始终周游在神奇瑰丽的文字世界里。她把文字凝练成诗,驰名诗坛,诗歌为她的现实生活构建了一副精神骨骼,承载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她让她的诗从心灵出发,又抵达心灵。
池凌云,国家一级作家,现在温州晚报工作,年开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飞奔的雪花》、《池凌云诗选》、《潜行之光》等,她的作品曾在《人民文学》、《诗刊》、《大家》、《十月》等数十种刊物发表,曾获《十月》诗歌奖,—年度及—年度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年获得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她的若干诗作被翻译成英文、德文、韩文、俄文等在国外书刊发表。池凌云不仅才华横溢,容貌更是端庄秀丽,是一位美丽的女诗人。
池凌云的诗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
年池凌云出生在瑞安市塘下镇的一个小村,她在发表作品时附带的作者简介偶尔会写上原来出生地的村名,也算是一种对旧时光的留恋。
年瑞安塘下
在七岁之前,池凌云一家一直租房住,那是一座老房子,她的童年大概与所有在乡村成长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贫穷让大人忽略一个孩子的成长,但好在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家乡的山清水秀,父母的勤劳善良,在她心里都张扬着自然、质朴的生命力。她的父亲是一名农村教师,爱好文艺,平日的业余生活最爱的就是看书,拉二胡。有一次学校里组织学生去塘下镇看电影,回家时池凌云和父亲、姐姐,还有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坐小船回家,在途中父亲拉起二胡让她和姐姐唱《手拿碟儿敲起来》,那天姐妹俩的童声在河面回响,惹得河岸上的行人频频转头看。父亲喜欢看书,他带回家的小说池凌云也会拿来看,《敌后武工队》、《绿野仙踪》、《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等等,那时候看书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就像是一个游戏,为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可以穿越古今、上天入地,抵达任何地方的一种途径。
然而,在生存现实中,谋生的艰难还在继续。母亲在农活方面是一把好手,每年在农忙时忙完自己家田里的事,会带着她到十公里外的邻村去做插秧客。劳作中不一会儿腰背就又酸又痛,想直起身来歇一歇,但有监工的人在看着,只得咬牙坚持。辛苦劳作的记忆、父母勤劳、朴素的性格,这些都给了池凌云最初的影响,令她可以在此后的许多年间始终保有内心的力量。
摄于年
我终于有了第一件毛衣
我挺起了胸脯
最初的美只被一个人保存
我像一朵花盛开
保存了苦难,我慢慢成长
被逐渐模糊的镜子保存
过路的人纷纷询问,这是谁家的女儿
——《池凌云诗集?保存》节选
她的诗歌《保存》里,池凌云说她终于有了第一件毛衣。这样的欣喜,如果不是因为曾经贫瘠,又怎么会来得这么深刻。可是很多时候,贫瘠、苦痛,却是一个诗人灵感的最好养分。在当时的北堡村,池凌云一家是全村唯一的外姓人,为了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池凌云的父母为人处事简言慎行,以和为贵。好在平凡的生活中,还有来自亲人的温情。贫穷的故事大同小异,但给予人的滋养却各不相同。由于前边有一个姐姐,池凌云的衣服都是姐姐穿剩留下的。一次母亲带她去供销社买东西,看着店里鲜艳的玫红色的毛线,她站在那里哭着不走,池凌云太想要一件新毛衣了,可母亲坚决不买。后来爷爷去山上砍柴,不知卖了多少担柴,家里还卖了好多鸡蛋,她才得到第一件毛衣。第二年,红毛衣因为与她舍不得吃的年糕放在一起,被老鼠咬了几个大洞,至今想起来仍痛惜不已。这些记忆给池凌云对过去时光的眷念增加了不少温情。
池凌云体会过物质生活匮乏的滋味,积极去争取的体会,最初的文艺带来的快乐,有朴实勤劳的父母,有爷爷奶奶和一起长大的姐姐弟弟,虽然日子过得简朴艰苦,但是却有很多最朴素的温馨,这些已经足以让人感恩了。
摄于年
童年的池凌云沉迷在文学书籍中,大量的阅读使她忘记了身边的困境,忘却了物质生活的匮乏,也忘却了孤独,一个困顿的少年在书中找到了辽阔的空间和自由的天地。到了高中,她阅读书籍的来源就不单单从父亲那里得到,同学们会互相借阅。在池凌云中学毕业上高中的暑假,还发生了一段不小的插曲——因为父母考虑到高中20元的学费和住宿费,就不想让她继续上学。要知道20元对于池凌云一家来说,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当时她得知了这个情况,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以泪洗面。最后经过池凌云的抗争和努力赚取学费,她终于如愿上了高中,或许是因为喜欢看书,学生时期开始,池凌云的作文就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正是这最初的激励让她对写作有了大胆尝试的勇气和信心,也在她的心底埋下了文学的种子。高中毕业以后她去当地做了代课老师,之后又从小学老师做到初中班主任。
摄于北京
我守着15岁的时光
刚刚洗净脸
梳起两条辫子
就订了亲
一个小木匠
扛不动木头
坐在我家的木凳上笑
——《池凌云诗集?娃娃亲》节选
年池凌云获得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
池凌云的习作变成铅字正式发表是年,那首诗发表在温州日报的副刊上。这之前有首诗歌发表在瑞安的学生作品刊物《小花朵》上,记得题目叫《礼物》,姐姐曾经把这首诗剪下来贴在家里的墙上。她以诗歌创作为主,偶尔也有写散文随笔,只是目前对于她来说,诗歌写作的任务更紧迫。年她离开了家,只身来到瑞安一家企业做办公室文员,经常参加县城里的文学社活动,直至年进入《瑞安日报》工作,她对这份工作一直充满热情。年17号台风给温州造成重大损失那段时间,她刚好在台风之前去山西参加全国第12届青春诗会,回来当天就投入救灾报道,一夜没睡写了一个版的新闻稿。把救灾过程中揪心的过程、感人的事迹报道出去,弘扬正义、传播人道关怀。在《瑞安日报》工作的五年里,池凌云身为记者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弘扬正义和温情,这些经历都让她感受到新闻工作的意义。
年,她从《瑞安日报》来到了《温州晚报》,有一次当时的老总胡方松找她谈话,要池凌云到发行部去主持工作。其实她一直以来是喜欢文字工作的,但她知道经营对报社的重要性,于是就接下了这个重担。在报社,发行工作是件苦差事,但是总得有人去做。那是年,从那时候开始的5、6年,池凌云一直负责发行工作,那个时期温州晚报的发行量也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期。
年池凌云与《温州晚报》同事在乌镇、义乌考察
神圣的文学殿堂,为她平淡的生活构建了另一个美好的天地。年,池凌云调派到文体新闻中心,又回到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状态中。在文体新闻中心,创办了文娱专栏《6排8号》,主要刊发影视评论与信息,让娱乐新闻落地,专栏得到喜欢影视娱乐的读者和业界较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jj/1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