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浙师大“学霸”郑逸收到美国四所高校的录取通知,她最终选择杨振宁执教过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硕博连读,并获得近万元人民币奖学金。媒体一时竞相报道,但很少人知道这名乐清雁荡姑娘其实来自临海的渔村朴头。记者18日徒步到朴头村时,村民们都向记者提起村里这个“名人”,另外,该村还有一座有两百年历史的罗山书院。
翻看《雁阳郑氏宗谱》,里面有“朴头郑氏累世兴学育人才”的记载,该书院由族人郑碧雍在清朝嘉庆十七年(年)创建。
罗山书院今何在?朴头村支书蒋章财说,他的爷爷年入党,如果现在在世已经有岁了,他曾经听爷爷说过罗山书院,但不知是否在那读过书。村里现年79岁的连振业老人在至年读过一年罗山书院。不过当时的罗山书院是上世纪30年代左右重建的,此后还曾是中共乐清支部诞生地。
连振业老人在接受采访
连振业说,当时罗山书院是初小,教师大概有10来人,学生四五十人,学费大概是两斗米,书费两法币(编者注:民国时期货币)。书院位于朴头村后山的半山腰,占地约七亩,教学楼两层,还有操场。当时办学好像是附近几个村一起集资的,但经费不足,楼板没弄好,走上去都吱吱响。他依稀记得当时主要开设国文和算术两门课,至今耳畔常能响起“小猫叫、小狗跳”的朗朗读书声。
上世纪四十年代,罗山书院停办。连振业辍学在家养蛏子。不过,那一年的读书经历,在解放后帮了他的大忙。因为会写字,土地改革时他成为一名“代书员”,此后被当地乡政府保送到温州农校“深造”,毕业后分配到乐清农业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在连振业的家里,书架、书桌上摆满了书籍杂志,在记者到来时,他正在看报。他说,罗山书院不单单改变了他的命运,还影响了当地不少人。
罗山书院后来演变成朴头小学,校址也迁到了山下。朴头“70后”村民、《雁阳郑氏宗谱》总监修郑景华告诉记者,他虽然是一名油漆工,但心中还是受祖辈重视教育的影响,比较喜欢看书。在记者临走时,他还送了《枫树林》、《十月放歌》两本有关当地的书给记者参考。
郑逸的爷爷在接受采访
郑逸的爷爷郑邦后在朴头小学有20年的教龄。郑逸赴美深造前,还特地来听他“唠叨”。他嘱咐孙女,出门在外一定要先锻炼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好好学习”。他的学生有在美国研究高分子的博士朱林杰等,小学时考试成绩虽然七八十分,处于中上,但非常爱学习。
“我们村学风很好,家家户户都全力培养子女读书。”《雁阳郑氏宗谱》编修主任、原朴头村主任郑方明告诉记者,他的孙子郑羽宏现在就在韩国全南大学留学,正争取拿下金融和工商管理双学位。他学金融是想回温参与到金改中来。留学韩国费用不少,但在外经商的郑羽宏父母都肯花这个钱。
令人遗憾的是,罗山书院遗址遭遇白蚁侵蚀后早已坍塌,所在地后来成为农田,再后来成为荒地。因村里不少人外出经商,朴头小学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少,在前年仅剩二三十人后撤并到雁荡二小。“我们不想让罗山书院最后成为一段传说,一段在《宗谱》上记载的文字。”郑方明说,他们会让罗山书院这种求学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而这一点,朴头村人似乎已经做到了:据村组织委员郑昌忠介绍,仅户的朴头村近10年来全村已出了两名博士,另有多名大学生。
本报记者朱承立文/摄
温州晚报全媒体现场播报:
我们一行昨天来到清江南塘山马村。夜晚借宿小庙,破旧的伙房里门窗玻璃全被开岩炮震裂,海风长驱直入。
伙房里海风来袭,我们的摄影记者哆嗦着记录下这个场景。
寒夜中,记者揩去桌子上的积尘,拿出笔记本电脑,准备赶写稿件。
这个天儿,我们的记者在下滩涂。这才是真汉子!
更多实时内容请黑龙江白癜风医院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fz/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