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温州65年婚俗变迁原来老爸老妈的

导语

年的结婚证像张奖状;年的结婚证活脱脱是本“红宝书”……年7月25日,我市开始办理婚姻登记。漫漫58个春秋,小小结婚证也几度变换容颜。将它们收拢到一起,摊开来细细比较,你会发现,在不变的喜庆的主题下,也能找到不同时代的印记。

我市旧时的婚姻风俗繁复,城乡差别各异。“五四”运动后,开始实行文明结婚。部分人结婚仪式仿效西方国家,请地方名流为证婚人,主持婚礼,双方家长称主婚人。

新中国成立后,年政府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确定了婚姻自由的原则,男女双方结婚只要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婚姻关系就得到了法律保护。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

上世纪50~60年代

两个铺盖卷到一块

结婚证的特征:这两张结婚证所属的年代分别是年和年,如今看着有点像学校里的“三好学生奖状”。花团锦簇、热闹喜庆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年的结婚证上还用黄色的字打上“热爱集体”、“计划生育”作为背景,仿佛让我们听到当时的主旋律。

结婚风俗:上世纪50年代的人结婚很革命,也很简单。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就算完事了。婚礼仪式都很简单:一张床、几只简陋的凳子、椅子就是结婚的家当。新人的衣服也很简朴。许多人结婚并没有什么结婚照,通常情况也就是去照相馆拍一张合影而已。偶尔也有比较讲究穿旗袍拍结婚照相的,这部分基本上是知识分子,或者有留学经历的人。

60年代中后期,是战斗色彩浓厚的时期,军装这时十分流行。能戴上红五星,穿上绿军装照一张结婚照成为许多年轻夫妇的一种荣耀。那个年代,婚礼不重形式,十分简单,尤其是干部、党员更是简单。一身新衣,两床新被;瓜子清茶,糖果香烟即为待客之物;亲朋送一点薄礼以作纪念。其余一切繁缛程序仪礼,一概不行。即使有出得起钱,准备大摆宴席的家庭,也会遭到街道干部的干预。

2

上世纪70年代

结婚也要又红又专

结婚证的特征:年的结婚证从封面上看,还以为是本“红宝书”,让人对不上号。内页的左边是毛主席语录,用的是彩色的;右边的结婚证明,则是简单的套红,可见当时结婚与很多事相比也只是位居其次。

年的结婚证更有时代特色了。请仔细观察这张结婚证的下角,会看到一个红色的长方形印章。里面的内容写着“马桶、鹅兜已购”。知情人解释说,当时物质在计划经济下,温州结婚新人购买这两样东西,都要凭着结婚证。买过一次,就不再拥有购买权。可见,当时结婚也能办些别人办不了的事。

结婚风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择偶都重视对方的家庭成分。当时的婚礼仪式很简单,大多举行一些小型的茶话会,称之为革命婚礼。

在婚礼服饰方面,大多新婚夫妇时兴穿军装、红卫兵服装。同乡、同学、同事、长辈等为新婚夫妇送上四卷《毛泽东选集》(当时又称红宝书)作结婚贺礼。乡村的村民也有送上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作为新婚贺礼。婚礼上还流行背诵毛主席语录、诗词,唱革命歌曲和跳“忠字舞”。当时婚礼上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是毛主席语录歌。

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随着形势和潮流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结婚的嫁妆开始注重实惠,重物质。当时结婚的新人都追求“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谁要是有一辆“凤凰69”的自行车,那可是比如今的拥有“宝马”的车主都牛气。

在住房方面,当时大多是与父母合住,家人腾出一个房间当做新房。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装修材料只有一种——报纸。结婚前,家人四处收集新报纸,然后仔细地将一张张糊到墙上。客人来参观时,如若这家的报纸糊得特别整齐,接缝平整、细致,还能得到来宾一致的赞叹。

3

上世纪80年代

三轮车越多越惹人眼红

结婚证的特征:这张年的结婚证已经出落得简洁大方,右侧的彩色照片位置显眼,篇幅也不小哦,可以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证明。

结婚风俗:上世纪80年代的婚礼中,最神秘的就数从新娘家骑出来的三轮车。这三轮车上放着新娘带来的嫁妆,一路浩浩荡荡骑到新郎家,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三轮车里一般都放有4床新被,其中必有一床用七彩锦缎绣成的百子图。当时都要四处托人从上海才能买到。当然,新被子越多也就说明嫁妆越丰厚,谁家要是有6床新被子,那必然垒得高高得,像座小山,直接带着容光搬到了新宅。

三轮车里还有一对牛皮箱,里面放着新娘的新衣,一套红色系,一套绿色系。余下的空间里,还摆着给婆婆的鞋子、给小姑的毛料;还有原木家什,还有串着红枣、桂圆、花生、莲子的草席……

到了80年代后期,三轮车被小四轮代替。

80年代的婚礼一般都摆在自家院子里。从仓桥街买来大号的炉灶,凑齐亲戚好友隔壁邻居的桌子椅子碗筷,摆开阵来。菜香、酒香,猜拳声、笑声,都汇拢在这小小的院子里,又四处弥漫开来,热火朝天,不醉不归,那讲究的不就是一个气氛嘛!

4

上世纪90年代至今

讲究全部现代化

结婚证的特征:简单地说,年的结婚证就是一个纯粹的证件,简洁、明了。对比以前的证件,发现手写的信息已经由电脑印刷字代替,可略微窥见现代化的进度飞速。

结婚的风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富了一批温州人。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一阵,挺流行送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的。还记得那种又粗、又长,胸前带牌子的项链吗?它肯定熠熠生辉,永远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闪耀。当然,生活条件好了,结婚不再那么简单。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这些现代化设备开始一件件挺进温州人的新房。

到了21世纪,结婚演变成一场“砸钱”的昂贵活动。

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结婚一般都讲究一步到位。首先最大的支出是买房,而且希望尽可能买个大的。房款都是父母出的或大半由父母掏的首付款,然后就是装修。再然后就是配齐所有电器、家具。

婚礼当天,轿车队迎亲,大摆筵席,往往耗资数十万元。迎亲用小轿车,少则两三辆,多则数十辆,婚宴也十分讲究,要到有名气的酒家才有面子。

这些费用大部分都是父母出。所以有人感叹,现在结婚就是“吸父母的血”,也不无道理。

本文转自:温州晚报

最强大脑,每日一题

猴子最讨厌什么线?

给回复:,知晓答案!

掌上温州

打造圈子文化,让我们更了解温州

↓↓↓告别单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bbfz/14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