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从临澧高氏族歌到中华高姓会歌

高姓会歌词作家:高仍前

从临澧高氏族歌到中华高姓会歌

高仍前:族歌是一个家族的精神

文/高玲

年,58岁的高仍前没有想到,他创作的湖南常德临澧殷家溪高氏族歌,有一天会成为中华高姓宗亲联谊会的会歌。

高仍前出生于临澧县书香世家,16岁下放到公社当民办老师,一生热爱创作与演奏,国家二级剧作家,创作的歌剧曾经摘取过湖南省文艺汇演一等奖,全国文艺汇演二等奖,是临澧县戏剧戏曲创作的中流砥柱。

那一年,高仍前家迎来了续谱收取丁名费的宗亲。续谱的事已经久远了,高仍前不知道是谁在主持此事,便向临澧县殷家溪高氏宗族族长高云汉询问,得到证实。这时候,高仍前感到有一种力量在胸腔里跳动,他想为这次的族谱写族歌。于是,他来到从未谋面的族谱总编高继禹家,了解族谱的进展情况。两人就族谱的事交流了一会儿之后,高仍前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族谱有族歌吗?如果没有,我就搞一个。高继禹疑惑地望了他一眼,问:你莫还搞得好族歌?

湖南高姓研究会会长高新华与词作家高仍前合影

回家路上,高仍前想起高继禹怀疑的眼神,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族歌写好。与写通俗流行歌曲相比,写好族歌不容易,既要追溯一个家族的历史源流,又要紧跟与时俱进的步伐;既要有较高的站位,又要有感染力、亲和力;既要能维系住广大宗亲的心,又要有强烈的节奏感。按照这个宗旨,高仍前在家里呆了三四天,从思考到动笔,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比他以前写任何歌曲歌剧都要慎重。“歌曲是很重要的,以前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剧,时间长了,内容不记得了,但其中的主题曲和插曲却都能哼唱,这就是歌曲的力量。”高仍前说,族歌就是一个家族的精气神。

与此同时,高继禹还找了另一个人写族歌。这个人就是高继禹的哥哥,曾经有过写歌曲的经验。当时高继禹的想法是,在两支歌曲中选出最好的作为族歌。

评定族歌是件严肃的事儿,高继禹请来了族长高云汉,临澧县党校校长杨书舫,三人小组对两首候选族歌进行了严格评定,思想性和艺术性,历史感与现实感,歌词的内涵与表达的气势,每个方面都有打分标准。显然,高仍前的作品在各方面更胜一筹,三人小组全票通过选为族歌。高继禹说:我哥写的太呆板了,与时代脱节了,高仍前的各方面把握得很好,能够唱出去。

族歌确定之前,高仍前心里也打鼓,不知道能不能通过。当高继禹告诉他,他的歌作为族歌入选时,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高仍前拿着歌词找到临澧县文化馆副馆长、国家二级导演、曲作家向才剑,两人细细琢磨,小声哼唱,又对个别字进行斟酌、修订,谱曲一次成功。年清明节,临澧殷家溪高氏祖祠颁谱大会上,高氏族歌正式发布,从颁谱大会唱到了每个临澧高姓家庭。

就这样,临澧县殷家溪高氏家族族歌“诞生”,而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会成为中华高姓的会歌,在全球高姓人中广泛传唱。

高玲采访高仍前

高继禹:传唱族歌是每个人的光荣

年,66岁的高继禹参加在河南商丘举行的高姓宗亲联谊会,他带着录有高氏族歌的张光盘,分发给与会人员。

当时,湖南省参会的只有高继禹一人,为了推介湖南和湖南临澧高氏族歌,高继禹不遗余力,甚至亲自上台演唱了一首《把根留住》。高继禹的演唱给与会宗亲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发放的光盘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很多宗亲到了宾馆房间之后,立即就用电脑播放了光盘中的高氏族歌。

因为长期在高姓宗亲联谊会担任义工,高继禹在总会的名声越来越响,地位越来越高,河南商丘会议的第二年,浙江温州会议上,高继禹的地位进一步明确,成为总会的常务副秘书长、中华高姓总谱副主编,这给他推广高氏族歌提供了方便。不管他到哪里参加会议,不管会议规格高低,不管参会人多人少,高继禹都热情地在会上发放录有高氏族歌的光盘。

高姓宗亲联谊会海南会议那次,高继禹郑重地向老会长高志超推荐:一个宗亲联谊会怎么能没有会歌呢?我们湖南临澧的族歌词好,曲好,播放起来振奋人心,每次开会宗亲都向我要光盘,这么好的歌怎么不能作为会歌呢?高继禹的话引起了高志超的重视,反复听了几遍临澧族歌之后,高志超认为该歌曲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时代,反映了高姓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每一个高姓人都可以传唱。

就这样,湖南临澧殷家溪的族歌,升级为中华高姓宗亲联谊会会歌,并被印在了总会编撰的总谱上面。

高继禹与高玲交谈

高仍前与高继禹:对姓氏的责任感盈满胸怀

年12月底,高仍前身体不好,正在修养,听着自己作词的高姓会歌,他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自豪地说:作为一个高姓人,应该给后人留下一点什么,于是,我就想写一首歌,歌曲有号召力和凝聚力。

在高继禹的推动下,他作词的族歌变成了会歌,在全球高姓人中传唱,这既让他意外,又让他高兴。今年75岁的高继禹,仍然奔跑在为高姓文化殚精竭虑的路上,每年有6个月时间,他是离开家乡离开老伴在厦门度过的,因为他要在那里编撰高姓总谱,长远的路途、繁忙的工作,对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一种考验,而他,却一直把它当作乐趣。不管是全国的高姓会议,还是湖南省和常德市的,都可以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要记录这些瞬间,作为史料,留给子孙。

责任感和荣誉感,是高仍前和高继禹内心的支柱,他们希望高姓子孙越来越好,更希望他们在越来越好的过程中记住自己来自何方。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传承高姓文化,推广高姓佳话,使高姓成为一个凝聚力强、和谐奋进的姓氏。

高继禹说,他手头保管有道光三年的高氏宗谱,是现存最早的谱书了,他要把它捐献出来,留给后人查阅研究。

与词作家合影留念

作者简介:高玲,湖南常德人,擅长诗歌散文写作,毕业于湘潭大学经济学系,现为常德晚报主编室主任,湖南省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菱歌清唱》,曾获第一届和第五届常德原创文艺奖。

“湖南高氏文化广场”是弘扬高家红色经典文化和中华美德、宣传高家名人轶事,传承优良家风、树立家国情怀、分享诗歌美文,传播正能量的一个平台。喜欢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bbfz/13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