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张海光任职学校:温州市第五十八中学班主任年限:11年所获荣誉:温州市骨干班主任、
温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先进德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老师,张海光在讲授哲学知识时,经常会用到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张海光的心目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班级,班级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那么在面对这些不同时,张老师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施滢滢
***************************************************************
1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放大他们各自的优点
“一个班级的那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生命胚胎、不同的原生家庭,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进入高中阶段之后的学生,已非幼苗,更非种子,已然是初具雏形的小树。这几十株小树,萌发自不同的种子,且经历过不同的阳光雨露,长势各异。”张海光老师将学生们形容为长势各异的小树,而如何让这些小树都能成长为有着各自精彩的生命体,就成了他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
于是,他曾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发起了一项行动——“寻找特点”“发现特点”“赏识特点”“做大特点”。这个行动看似简单,首先要攻克的是将孩子身上自以为的标签先去掉,再重新贴上我们是“最有特点的学生”这个新标签。
张老师先从一位叫豪仔的学生入手。豪仔在学校很“有名”,原因竟源自他的好脾气。这个特点既让他的人缘很好,不管男生、女生都喜欢和他玩,可也是把双刃剑,当有个别学生调侃他、对他进行恶作剧时,他也始终笑嘻嘻地,不懂得说NO。显然,好脾气是豪仔最大的优点,也可以说是他最大的缺点。于是,张老师便抓住豪仔的这一特点,给了他一个独一无二的班级职务:班级调解员,意为在同学间发生摩擦、同学与老师间发生误解时发挥调解作用。豪仔工作的主动性非常强,更可喜的是在“调解”的过程中,也迫使豪仔不断地判断谁是谁非,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可以说,每“调解”一次,豪仔也在进行一次自我教育。张老师说,这个“班级调解员”,不仅发挥了很好的班级“润滑剂”的作用,也让学生自身得到了很好的成长。
此外,张海光还往往会根据学生们的特点,为学生寻找适合他们的升学途径。他告诉学生们,现在升学的途径非常多元,而作为一群有“特点”的人,通过自身的“特点”来考上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学校,完全是有可能的。于是,在他的班级里,有从小爱好网球的学生通过网球特招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有特别肯吃苦的学生根据自己性格尝试报了“老年护理”专业;还有学生用自己的“特点”说服了家长选择了一直想从事的行业……
在张海光老师的这座植物园里,学生们都在成为那株独一无二的小树。
2
把自己当成植物园的园丁守望小树茁壮成长题
作为植物园中的园丁,张老师认为班主任这份工作不同于农田里耕作的农夫,因为农夫一心只想着收成,一棵影响收成的作物是可以“被牺牲”的,但是园丁却要细心呵护园内的每一株植物,因为每一株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
在张老师看来,班主任的工作要以一个合格“守望者”的形象出现:既不在该介入的时候缺位,也不越俎代庖无限越位,也就是要做到既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又不代替学生的自我成长。他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应该是教师工作的唯一“收成”,而更应该让学生自身潜力的充分被发掘,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充分实现,使学生符合社会对合格乃至优秀公民的充分要求。
为此,张海光老师用的手法是“修剪”,剪去不利学生生长的枝杈;技巧是“浇灌”,滋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姿态是“守望”,守望着学生在规则内的自由生长。
曾经,他的班级里有这样一名学生——小袁,他性格内向,与自己班级甚至寝室同学几乎都不怎么交往,于是半个学期后其家长便以孩子在寝室睡觉不习惯,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好的理由,提出走读的申请。这时候,张老师首先对小袁进行了观察,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他发现小袁这时候选择不住校,是想回避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这一问题,而这一不利孩子成长的逃避心理显然是需要“修剪”的。于是,张老师先和家长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一次机会,需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再来,他和小袁商量不开长期走读的证明,而是改为一天天的请假,哪天小袁想住校了就可以马上入住。之所以这样处理,张老师表示也是为了让小袁将处理好寝室关系当成一件事,并学会主动去面对。随后的一个学期,张老师始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bbfz/1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