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书林志超苍南县龙港潜龙学校
拿起这本《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我非常感慨,若没有经历那一季激情四溢的日子,真不敢想象能写出这本书。从孕育到诞生,它经历了属于它的一季,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冬的热烈,回味起这一季的美好时光,思絮万千。
怀念着,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怀念那群闹腾的孩子
让我有了写书的素材
那一年,我接到一个很闹腾的班级。当时,那群孩子真的很闹,生生之间纠纷不断,甚至闹到许多老师无法上课,每天都有烦恼事。刚开始,我疲于应付,忙着当“全职消防员”,焦头烂额地为学生层出不穷的“祸事”善后。为了改变这种糟糕的局面,我开始不断地反思,并努力地去学习,去查阅报刊杂志、网络书籍,以求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教育方式,去走进学生心灵。
学生打架了,我通过“事件回放”,让当事者“看见”了自己的另一面,帮助学生学会了自我克制;他们闹矛盾了,我通过“给同伴打分”,利用每一个人都想在同学的心目中得到一个高分的愿望,迅速缓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插班生受到冷落和排挤,我通过“落实友谊”,让插班生很快融入人群,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温情和爱心,快乐了起来!……
慢慢地,孩子们安静下来,开始喜欢我,更喜欢我的课。我也充分利用机会和他们一起聊,从刚开始的为什么要友善友爱、遵守规则,该如何知书达理、果断坚毅,到后来的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生命心理、生存未来,聊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渐渐地,那些记录孩子们成长故事的文字,见诸各种报刊杂志,孩子们成长着,书的素材也慢慢积累了。
他们中有许多人的名字出现在这本书中,或真名,或昵称。感谢他们,那些年簇拥着我走来,让这春的播种,有了希望的种子。
怀念那班亦师亦友的导师同学
让我鼓起写书的勇气
教育著作,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及特色,能给人启迪,写法上也需独树一帜,别具一格,需要吸引读者。我渐感力不从心,格式难定,参考很多,却发现内化不了,我陷入极度的困惑。找不到坚持的理由,一时间陷入了迷茫,放弃的念头不断闪现。
此时,“温州市首期名班主任培训班”开班,培训班向我们提出明确的成长目标。同学们的努力和收获,更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腰椎盘严重突出的黄同学趴在床上完成了十多万字的书稿,赖同学用微博写了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诸葛同学的文章发表了,方同学成为了封面人物……
我的内心激发了无限渴望,准备付诸行动,开始细细耕作的历程。在我完成这本著作前后,那一群亦师亦友的导师,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和帮助,不断鼓励,不吝赠言。
这些赠言留在了著作的封底,他们的真情真意让我感怀于心,让我鼓起写书的勇气。感谢他们,在那个春意黯然季节,让我撑起了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怀念那个夏日的温情
维系着我写书的狂热
写,需要动力;文字,需要得到认同。整理这本著作初始,想知道自己写的文稿,是否符合广大老师的阅读习惯,能否激起共鸣,就把刚开始写得几篇发到了网站论坛,没想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有网友评论:“文章行云流水,读罢如饮甘霖”,有网友甚至评论:“这是一部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越《班主任兵法》的著作”。这些评论让我激动万分,兴奋异常,在接下来组稿进程中,我热血澎湃、动力十足。
我的颈椎受不了长时间的端坐,把整个身子置于沙发中,让电脑平躺在膝盖,十指飞速地敲击,累了仰头休息,非常舒服。那个酷暑夏日,沙发见证了我的狂热,成了我思如泉涌的依托,清晨六点,记录思绪的开始,晚上十二点,承载仰卧起坐的重量。沙发的跟前,不时地响起妻子轻轻的劝慰声:“该休息了”“活动一下吧”,若没有得到响应,伴随而来的就是女儿欢快的歌声、跑跳声,及“猜猜我是谁”的作弄。此时,停下来,享受片刻欢乐的“整点休战”,让眼前的天使面容清澈一下模糊的眼睛,站起,让双脚分享身体的重量,让沙发散发潮湿的热气。在那个夏季即将结束时,20万字的《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完稿。“直面36个学生问题,直击教育现象;36篇艺术应对案例,润泽学生心灵;36则精彩幽默评析,令人感悟至深。”
感谢那些评论,点燃了我的狂热,也让出版社有了宣传语;感谢母女俩的“温柔+野蛮”休息法,在那个耕耘的季节,她们的温馨陪伴,让我的寂寞也欢腾。
怀念那个初秋的等候
真挚情意绵绵不绝
网友的评论拉高了我的自信,我想到了《班主任兵法》的策划吴法源先生,温州市教育局陈长河老师的牵线,让我成功地把稿件投给了他。后来,他把我的稿件推荐给了福建教育出版社,我见到了曙光,等待可期。直到那个初秋的下午,出版社江编辑的声音天使般响起,等待有了结果。与其同时,我的婶婶——叶金钗老师,一位温州市优秀班主任,做了我的第一个读者,这位伟大的语文老师,如同批改一篇篇学生的作文,细细地修正着每一个文字,委婉诚恳地注释着每一句的建议,毫无保留地赞赏着每一篇文稿的精致。
6-7期温州教育在与江编辑的多次通信中,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位受人尊敬的名家——张万祥老师,可我很忐忑,他如此繁忙是否会同意写序。或许是我们有缘分,著作中一篇文稿发表的那期杂志,卷首语是张万祥老师写的,我大喜过望,随即向他表达了我的想法。令人激动地是,张老师很爱惜年轻班主任朋友,更乐见年轻班主任的不懈奋斗,虽身体虚弱,但还是坚持写来了真挚的序言,他在序言中提到:读《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一书,领略志超行云流水,妙语连珠的文笔,全书写法别具一格。现象点击,即是对教育现象的一种思索,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剖析,理性透视现实,寄意教育期盼;案例描述,是艺术应对的巧妙方法,承载教育睿智,是走进学生心灵的经典案例,启迪学子感悟,使之熠熠生辉的教育;评析部分乃本书另一精华,揭示成功真谛,阐述理论支撑,富有人生寓意,饱含生活哲理,盈溢教育情感,唤起教育共鸣。
这本著作,饱含着他们的深深情谊,字里行间蕴含着他们的智慧和付出,真挚、真诚且绵绵不绝。感谢他们,那个初秋,让我预见了收获。
怀念那个冬的热烈
收获多多惊喜连连
年初,在那个冬天即将过去的日子,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发行《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书的封面,最显眼的就是“全国著名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老师作序推荐”这几个字。除此之外,还有一句我的感悟,算是对艺术化教育的诠释:“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即是一种柔软的心底触摸,让学生的心灵无处不受滋润、感动。艺术化教育就是这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过程,是一种感悟、唤醒,更是一种载歌载舞的享受。
新书上市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当当网曾一度脱销,并列新书排行榜的销售季军;在亚马逊也进入教育类的销售前百。后来,我的一位同事惊喜地告诉我,温州新华书店也有这本书。
年8月26日,《中国教育报》用了四分之一的版面以《教育,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为题,推荐了这本书。接着,《浙江教育报》《钱江晚报》《温州日报》等报纸对著作及我的育人事迹进行了报道。后来,我还受邀成为《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有人说,书技小艺,投入大,产出少,广种薄收。的确如此,写书的过程尤其煎熬,思维枯竭时,面对屏幕半天敲击不出一两个字;有时一个词汇遗忘,百思不得,千度无果,万分着急。只有经历,才刻苦铭心。
若以写书来论收获,千万别以物量衡,要追求精神财富。这样,意想不到的惊喜,才会扑面而来。
现在回望,庆幸自己那一季的付出,也期待另一季的春天早日到来。
(温州教育第6-7期)
在这里,感受有温度的教育《温州教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