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海动rdquoldq

白癜风医院募捐活动 http://pf.39.net/xwdt/170110/5197605.html

(点击上方图片,看更多有趣的温州宝藏故事)

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唐宋时期的展柜里,展示着一通石碑的两大块残件,说明牌上标注是海神庙碑。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表示,其碑文提到的“海动”“风痴”“风报”等术语,极可能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关于台风灾害气候的专业性描述。

温州是我国气候观测设点最早区之一,早在清光绪八年(年)8月,温州就建立了测候所,开始降水量和气温的观测,地址在江心屿。而如今的温州市气象局是年成立的,其前身是年成立的温州地区气象局。

每年7月~9月是台风高发期。几十年的发展,温州市气象局在台风监测手段上有了怎样升级?又是如何确保向市民发出最准确的台风预警呢?

前世传说有台风灾害气候的专业性描述

温州博物馆展出的北宋元丰三年(年)海神庙残碑,原本应是一通长方形石碑,至少高~厘米、宽~厘米。

北宋元丰三年海神庙残碑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表示,由于海神庙残碑残缺严重,正背面的碑文已不能完整录出。但幸运的是,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九《谒海神庙记》有收录其正面碑文全文,仅个别地方略有出入。

年,温州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的《藏石考》对海神庙残碑的正背面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考证了正面碑文个别文字、立碑时间以及石牧之、赵?的生平宦历。其碑文中“温州频年”后残缺的一字,有专家认为是“火”字,编者认为应是“水”字,理由是立碑缘由是北宋元丰三年(年)温州发生了风灾,太守石牧之、通判赵?到海神庙祷神祈佑,且此前几年间温州分别发生了飓风、水灾,与“频年”一语正好吻合。

我国古代称台风为飓风。唐朝时期,描述“飓风”的著作有李肇的《唐国史补》:“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

“暴风大起,其色如烟,其声如潮,振动天地,拔木飘瓦,惊畏者不敢屋居,以惧覆压。风稍息则雨大倾,雨稍霁则风复作,一日之间,或晴或雨者无虑百数,此邦谓之‘风痴’。”“其风之来,狂暴而喧豗不止,故谓之‘痴’,二广则谓之‘飓’,大率海滨多有之。”“大云寺卢舍那阁成,费钱千有余万,其高广宏伟,甲于城中间。是年七月,所谓‘风报’者起,此阁辄屡浮动,寺僧皆大呼佛。风定而视之,则柱离于础尺余矣。推此以力之大,何千万人足拟哉!”伍显军说,这些都是碑文内容,其中提到的“海动”“风痴”“风报”等术语,极可能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关于台风灾害气候的专业性描述。而从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可知早在北宋时期,温州人通过观察,已经可以对台风灾害气候来临前的表现,以及如何区分“风痴”“风报”有了一定的经验总结。

碑文内容有多种研究价值

海神庙残碑是如何来到温州博物馆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夏鼐。夏鼐(~年)是我国当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杰出的考古学家,温州人。年,夏鼐第二次返乡期间,为了准确掌握温州周边文物的分布情况,他前往旸岙寻觅“义冢”碑碣,又登上西山勘察了唐宋西山窑址群,还去到了海坛山麓的叶适墓,在海坛山海神庙戏台下发现、拼合了海神庙残断石碑。

北宋元丰三年海神庙残碑及拓片

伍显军介绍,年,夏鼐家属捐献给温州博物馆的遗物之中,就有海神庙残碑、叶适墓志、张璁神道碑等拓片。可见,夏鼐一直比较重视对海神庙残碑等家乡文物的保护和研究。

而海神庙残碑的价值不仅是有关于台风灾害气候的专业性描述,还在于它纠正了《宋史》的记载错误。《宋史》“列传第七十”记载,“屼字景仁。由荫登第,通判江州,改温州,代还,得见。时抃已谢事,神宗命为太仆丞,擢监察御史。以父老请外,提举两浙常平。元祐中,复为御史。”由海神庙残碑内容可知,其实这里是误将"?"记载为“屼”。

伍显军表示,此外,碑文“左厢市东界”增加了宋代温州城市管理制度研究资料。

今生故事监测台风的手段不断升级

据悉,新中国成立前,温州先后有海关测候所,有自办的地方测候所,以及其他部门在温州兴办的气象站。各气象站归属不同,布局不合理,主要业务工作是开展地面气候观测,天气预报还处于试作阶段,仪器设备简陋单一,工作时断时续,气候记录很不完整。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气象事业日渐壮大,年温州气象台成立,年温州地区气象局成立,年温州市气象局成立。

温州市气象局

8月6日下午,记者在温州市气象局见到该局高级工程师黄克慧。黄克慧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温州气象局的气象监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其一是气象卫星。黄克慧说,气象卫星对天气监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气象卫星的年代,人们对海上台风活动几乎毫不知情,除非有人在渔船、货船上发现了台风,并通过无线电报告,否则只有等到台风快登陆、风雨交加的时候才知道台风来了,那时候逃都来不及了,往往会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自从有了气象卫星,就好比在天上安装了监控,可以对全球大气进行昼夜不停地观测,台风一旦生成,卫星即刻知道。气象卫星监测范围极大,三颗地球静止卫星可以对全球大气进行实时无缝观测,可谓“全球尽在掌握中”。气象卫星对各类天气尤其是台风的监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天气雷达。黄克慧说,雷达搭配卫星,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因为卫星是从太空往下“看”的,地面风雨情况有时卫星看得并不是很清楚。比如,卫星云图上有些区域有云层覆盖,实际情况是有些地方可能正在下雨,有些地方可能是阴天。雷达可以很好地弥补了这部分的不足,尤其是大量天气雷达的组网监测(雷达拼图),可以准确知道哪些地方正在发生狂风暴雨,哪些地方风平浪静。去年初,温州市气象局完成的天气雷达的升级改造工作,将大罗山上原本普通多普勒天气雷达升级成为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这一升级就好比给雷达戴上了一副“3D”眼镜,可以“看出”降水粒子的形状和相态。升级前的雷达无法知道降水粒子的大小形状,但是双偏振雷达却可以“看出”降水粒子是圆的还是扁的(小雨滴几乎是球形的,雨滴越大形状越扁);也可以“看出”降水相态到底是雨、雪还是雨雪的混合物。高空温度低降水通常有多种相态。因此,雷达升级后,为预报员提供更为丰富的大气物理状态信息,对恶劣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极有帮助。

另外,黄克慧说,除了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这些手段外,还布设了风廓线雷达,可以获取地面到高空4-6公里的风向风速变化情况;微波辐射计可以获取温度和露点随高度的变化等等。此外,温州已经建成了遍及城乡所有乡镇的密集自动气象站。这些自动气象站全天候自动记录全市范围内人们可感知的风雨冷暖,为精准天气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黄克慧说,虽然人们常说“天气预报永远都不会准”,但是监测手段的提升为预报员提供了大气变化更详细精准的信息,这是天气预报准确度提高必不可少的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温州市气象局气象监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监测台风的手段也不断升级。

成立全省首个气象院士工作站

黄克慧介绍,去年4月,温州市气象台伍荣生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这是全省首个气象院士工作站。

伍荣生院士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为我国气象事业大气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很强,是我国现代气象教育的发祥地。我们与南大合作,借助他们的研究力量,来提高我们本地的研究开发能力。天气预报工作跟医生看病很像,医生用CT、B超和各种检查手段对病情进行诊断,我们用卫星、雷达、天气图和各种监测数据对天气进行诊断,诊断对了,预报可能就对;医生除了看病需要搞科研、教学,天气预报工作也需要做一些研究,因为有些东西教科书未必有。”黄克慧说,温州市气象台伍荣生院士工作站以院士及创新团队为支撑,以气象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为温州气象现代化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将为温州市提升气象事业发展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另外,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温州联合实验室成立4年以来,主要围绕以温州地区影响台风为重点的近海台风监测预报预警、海洋气象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为攻关重点,在登陆台风精细化预报技术以及监测预报预警综合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为温州台风路径预报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此外,黄克慧说,针对每一个台风,都会有详细的数据记录。通过对历史台风路径、风雨状况等信息的挖掘,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为将来台风预报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作用。

大家都在看

?被蚊子咬了一口,要做四次手术,还有生命危险!这个动作害了他......

?“这是妈妈最后一次亲你了……”浙江7岁男童车祸去世,他让6个孩子获得新生和光明

?

温州人,首次申领“电子社保卡”,最高可享88元红包!

?台风“蔷薇”生成,后面还跟着个“小弟”!温州接下来天气是这样……

?警惕!新冠病毒出现变异!日本连续两天新增超0例,美国这一数字让人揪心…

?官宣:这些费用,取消!

?浙江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印度尼西亚输入),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集中隔离

?可怕!大学生连续熬夜后竟长出“毛尾巴”:疼痛难忍,甚至还…医生紧急提醒

来源:温州晚报全媒体、看温州客户端

记者:陈培培/文张啸龙/摄

编辑:王人望校对:周泉

责编:李俊监制:何张朋

温州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ys/13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