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去哪里 http://www.xftobacco.com/
编
者
的
话
年1月1日,《台州日报》前身、台州地委机关报《台州大众》应运而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州最早的一张党委机关报纸。之后,几经更名。年1月1日,《台州报》改刊为《台州日报》。年1月1日,《台州日报》改为日刊。
到年1月1日,《台州日报》65岁了。
65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报人不忘初心,时刻牢记报纸使命,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
65年,一代又一代的报人砥砺前行,在时代的浪潮中改革、创新,以全媒体的姿态,翻开台州新闻发展的崭新一页。
年12月31日星期日台州日报3版
报社就是新闻大学校
洪锦沸在临海评报。
洪锦沸
年,我从地委办公室调入渴求的台州日报社。自己没有办过报,进了报社,就像进了一所新闻大学校。各位老报人,卢秀灿、池福林、郑普顺、茅许政、胡哲启等,他们都是我的新闻启蒙老师。
以后在报社的多年实践中,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报社确实是一所新闻大学校,而且学习新闻的路子宽得很。
一是走出去。比如台州日报复刊筹备组就走访了金华报、丽水报、温州报学习取经。台州与南阳结成友好地区,本报与南阳日报进行互访交流活动。全国地市报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我就参加过宁波、南京、泰安等地市报的学习交流活动。在职时,还有幸参加全国地市报组织的新马泰和港澳报纸考察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到外地参加短期培训也是一招。年,我争取到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培训三个月,聆听到穆青等多位新闻专家、学者面授。
二是请进来。为了提高台州知名度,台州举办过新闻活动周,本报协助联系邀请全国30多家新闻单位、80多名记者来台州,借机本报特邀中宣部洪一龙和《新闻战线》编辑周文华为本报采编人员讲课。年,本报引进华东地市报专刊副刊研讨会,进行专题性经验交流。台州地区记协和本报还多次邀请复旦大学、解放日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专家、学者叶春华、陆炳麟、高宇、夏华乙、熊能等作新闻讲座。本人在办报初期,还参加人民日报新闻智力开发中心函授新闻业务一年,引进系统新闻理论学习资料,也获益匪浅。
三是办刊物。为了及时指导通讯员的报道工作,在《台州日报》复刊的同时,又创办了通联刊物《通讯与发行》,每月刊出一期。其内容有报道通讯工作动态,提示报道思路,传播新闻知识,交流采编经验等,成为通讯员的良师益友。期发量达份。
四是抓评报。台州日报的评报活动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已经形成制度,有组织,明方法,出成果。建立评报小组,聘请读者评报员,采取天天评和集中月评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见报稿的考核记分等等。实践证明,评报已成为新闻业务的培训班,新闻精品的亮相台,报纸常年的监督哨,报纸与读者的连心桥。通过评报,可以扬长避短,奖优罚劣,既有利于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又有利于提高报纸的质量,是办好报纸的良方妙药。
五是重培训。台州日报十分重视新闻队伍的培训工作,除组织采编人员学习外,还安排编委和采编骨干,到各县(市、区)、乡镇和部门、企业,为通讯员作辅导。另外,在报社编辑部举办小型的短期培训班,边学习新闻业务知识,边开展采编实践。本报采编骨干林维横、周济民、李云千、杨元梁、高雷达、夏剑敏等作新闻业务专题讲课。据统计,仅年以来的三年,就举办通讯员培训班19次,培训人。通过培训,通讯员往往就能从新闻门外汉到新闻门里人,用稿率则大大提高。通过培训,有些通讯员之后被评上积极通讯员和优秀通讯员,有些通讯员已成为县(市、区)报的新闻骨干。我在退休以后,仍然与他们保持深厚的情谊。比如在今年台州市机关和临海、玉环、仙居老年书画联展中,相约四家报纸刊发书画专刊,联系培训过的玉环通讯员、现为《今日玉环》报的领导林楚炳,就积极支持,顺利地安排刊登。我在培训班讲课中,特别强调“立志向,懂方法,勤实践”三句话,在新闻方面强调“写真实,争时效,抓活鱼”。并写了一首绝句赠给通讯员:“寄身翰墨铸华章,锐意求真生命长。夺秒争分鲜鲫跳,勤耕热土播芬芳。”
笔者深切感悟到,台州日报就是培训新闻人才的大熔炉。
十六年台报人
用绘图点亮版面
口述林灿记录陈洪晨
在印刷工业化之前,版画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美术形式。我正是因为版画,与《台州日报》结缘。
我读初中时,就被报纸上精美的木刻版画吸引,开始自学。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版画家张一山的作品,就写信向他求教,幸运地得到指点,从此走上版画创作之路。
高中时,我开始向报社投稿,《文汇报》《青年报》《浙江青年报》《浙江工人报》等都曾刊登过我的美术作品。木刻版画《星期天的早晨》被《浙江日报》第一版刊登,还评上了“红旗稿”,而后浙报十多次向我约稿,从此我在本地小有名气。年,我高中毕业,进入《临海报》做美术、摄影工作,后来报纸停刊,我转到临海城关镇做宣传工作。
年,《台州日报》复刊,筹备组决定调我到台州日报社工作,并担任美术摄影部主任。每天拿到录用稿件后,我就和同事着手绘制报花和插图,编辑画刊。一支笔、一把刻刀、一部相机,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有了报花和插图的点缀,沉闷的版面似乎立即变得活泼灵动了,这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作为部主任,晚上要和总编、编委一起轮流值班,有时新华社稿子来得晚,等到12点甚至凌晨,都是家常便饭。
在铅字印刷时代,由于排字房只有1至6号字,每逢有重大新闻,标题需要用特号字体时,我就拿出木刻的看家本领,现刻标题。办报之初,印报设备还比较落后,我发现,中国画层次丰富,制版、印刷效果比较差,而版画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印制出来十分清晰。
随着时代变化,读者的要求提高了。报社更新设备,开始印制彩报,起初每周一、两次,后来逐渐增加。以前,每个报人似乎都承担两三种工作,后来,分工逐渐细化。年前后,报社引入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自此,版面样式、图文类型更加丰富,报纸面貌有了质的飞跃。
春去秋来,不知不觉,我在报社度过了16个年头。年,我从报社退休,经常接到报社领导的电话问候。年,我在台州书画院举办“尚美之路”家庭艺术作品展,报社领导和许多老同事都来捧场。
一转眼,退休已经17年,报业发展日新月异,我却觉得似乎从没离开过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我们与台州日报同行
年摄于原地委党校山脚下报社总编办。
陈群星
年9月30日晚上,原台州地委党校山脚下的宿舍楼里,二三十个台州日报的采编人员,在这里发出为改革开放喝彩的声音。第二天,复刊后第一张带着油墨芬芳的《台州日报》送往广大读者的手中。
我的女儿今年33岁,她呱呱落地之时正是台州日报复刊之日,我特地给她起乳名叫“晓蕾”,希望她和报纸共同成长。台州日报是我们父女俩共同的精神食粮。读二年级的时候,女儿在报纸上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小猴子吃桃子》,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从台州日报发到省外报刊,上初中时,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希望之星”,并邀请到北京参加夏令营。
我的岗位在总编办,协助总编辑为第一版组织稿子,编辑快讯,设计版样,我是复刊后的头版第一个编辑。这里每天都在打仗,紧张而充满活力。不久,编辑部搬进了新闻大楼,原来归属总编办的第一版也被整合到了出版部。
我跟到了出版部。出版部是编辑部与印刷厂的纽带,包括编辑、电讯接收、校对等,总共十三四个人。大家轮流接电话稿,几百字的稿子很容易,但接记一份几千字的稿子就很费劲了。边接电话边记,有时候一个稿子要接记好几个小时。编辑时还要与对方联系核对,辛苦就不用说了。直到后来,我们有了全报社第一台电话录音机,才使接电话稿子有了改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又有了全报社第一台传真机。
除了地方稿子,出版部还分管接收新华社稿子。复刊初期,我们用的是模写机,就像电影里看到的发报机,“嘀嘀嘀嘀”四声一个字,打到字条上,一行20个字为一条,然后贴到8开大小的纸上,一张纸贴20条,1页纸就是字了。然后编上页码送到排字室。
遇到重要新闻,如党代会、两会,或其他重大事件,我们就等新华社的稿,多数情况是半夜能发到。像政府工作报告,一篇几万字,新华社十一二点开始发稿。“嘀嘀嘀嘀、嘀嘀嘀嘀”模写机不停地叫,收发员全神贯注接收和粘贴电稿,排字员分头分段捡字拼盘。此时此刻,从出版部到排字室灯火通明,大家工作紧张而有序,心心念念:“死防出错,拒绝脱版”。铅字排版,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就是一粒一粒的铅字拼排而成,动一字而牵全盘。直到年6月,电讯室用上了电脑,新华社接收稿子才率先进入现代化,但铅排仍在继续。年激光照排上马后,铅字才完成历史使命。这一年,是本报排字工序的一个分水岭,十几名天天手捧沉重字盘站在铅字架前捡铅字的姑娘,瞬间变身为计算机文字录入技术人员。
年是报社出报技术的一个重要节点。由于轮机彩印的使用,台州日报出彩报就成为日常。而有了传真机,远距离用稿变得更加容易。年省委召开党代会时,省委第一次要求市地党报各派出1名记者参加报道,我成了第一次赴杭州采访省党代会的台州日报记者。当时虽然还没有进入网络时代,但传真机与电话并用,加之轮机彩印的方便上机,也可以让我们一展身手。
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字传输从邮寄——电话——传真——网络电子文件——移动传送,其快捷已今非昔比!报社一直在路上,我也经历了党群部、专刊部、商报的岗位变动,我也一直在路上,初心不改,与台州日报同行。
年摄于照排室。(本图由林灿提供)
排字的飞跃
张朝华
我在年经过考试,从一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进入台州地区机关印刷厂(台州日报印刷厂的前身)排字车间工作。
我到机关印刷厂工作的时候,厂里只有20多人。我和另外一位同志分到排字车间,在一位老师傅的带领下,主要担任地委文件和其他单位的业余小报撮字、拼版工作。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年《台州报》复刊,排字车间的人数增加到20多人。
到年上半年,排字车间还是沿用铅字排版工序,要有字模,铸成铅字后,工人用手去撮,排好的版除了大标题字要留下,其余小字只用一次就全部倒掉,重新再回炉、铸造。我们把报纸上要用的铅字一个一个撮好,放在重达一两公斤的托盘里,排满后再放入拼版盘,然后放入嵌条,用胶棍滚上油墨,上面覆盖打印纸,在纸上刷出小样。有时天气寒冷,油墨上不均匀,打出的小样字迹有浓有淡,校对人员校对起来颇感吃力。有些冷僻字还要专人手工刻制。整个工厂的一半厂房,都挤满了铅字字架,工人穿梭着撮铅字、拼版,冬天手指头的皮都被磨破了,一撮字就钻心地疼。拼好的整块报版重达20公斤左右,我们每天搬上搬下打印五六次,不亚于干体力活。长期下来,想胖都胖不了。那时,每个人一小时最多只能撮字左右,两个人一天只能拼四开小报一个版。
年底,排字车间进行了生产工艺改革。我也从一名对电脑一无所知的工人,成长为一名电脑照排车间负责人。
年,我们开始电脑排版,工作环境大大改善。操作员只要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每小时就可打四五千字,30分钟左右就可拼四开小报一个版,一张图片的制作几分钟便可完成。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排字车间的人数差不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我们当时负责《台州日报》周二刊对开4版,后来扩到周三刊、周五刊,直至现在周七刊对开8版,还有《台州晚报》《台州商报》的排字工作。另外,还对外承担一些排字组版业务。工作量加大了,但比起以前铅字排版,劳动强度和工作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
现在我已退休在家,照排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我一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同事陆陆续续退了下来。听说现在的编辑都会自己编排版面,而且速度更快、更美观了。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这一历史性的飞跃,载入了报纸印刷史册,并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
一辈子,一岗位
年摄于排字车间。
任小青
年的1月1日,是台州日报的65岁生日。我从18岁进单位至今,陪着65岁的日报走过整整33年,并一直在日报的排版岗位工作。
年末,正好赶上社会大招工,临海二中(现回浦中学)应届毕业的我,被招进台州报印刷厂。当时,我已在该厂当了几个月的临时工,熟练掌握拣字技巧。
厂址在地委大院西南角的二层旧楼房内,破旧,阴暗。我们就站在像墙一样的字架前,一个字一个字抓到木质手盘里。这可是个技术活,左手要拿手盘还要拿稿子,右手在一个个火柴盒般大小的格子里准确找到字。刚开始学,普通的一个字也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找上老半天。后来熟练些,平均一分钟能拣十几二十个字。那时,一个四开版面,需要两个人齐心协力,一个拣字,一个拼版,花一天时间才能拼改好。若要清样,还得延到晚上。有时好不容易抓完一篇稿子,却发现是篇言论,得用楷体字,又得倒掉重抓;或是抓满一手盘字,想端到版上,手一滑,全部散了,得重新返工。
年夏,单位选派青年骨干去山东潍坊学习电脑排版及其录入,本人有幸添列其中。
当时,电脑是稀罕物。第一天看到打开的电脑,根本无从下手。领队张健费了老半天劲,才打出我们一行人的名字。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狠命苦学,每天从基地回来,吃过晚饭去散步,也捏着一本五笔字型学习册背字根表:王旁青头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感觉就像背天书。
学成归来,立即投入紧张的调试阶段。我们白天仍沿用铅字排版,晚上就到新机房练打字,单位规定,不打足三千字不许回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第一张激光照排的报纸试机成功。
当时电脑贵,一台要三四万元。每天下班后,就用大红的金丝绒将显示屏盖起来,像呵护新娘子一般。照排出片机要十几万元,属超贵重物品。新建的照排室一色新电脑桌,地板是防静电的,配备了奢侈的立式空调,员工们穿着白大褂换拖鞋进去工作,立马感觉从蓝领进化到白领阶层。
年,单位从临海搬到椒江,办公场地越来越开阔,办公楼也更加气派。
我庆幸,在年复刊不久,就加入这支队伍,亲眼见证这一由弱到强、由小及大的过程。尤其是印刷业的重大变革,从手抓铅字到电脑打字,从一个版拼半天到半个小时能拼一个版,是质的飞跃。如今,家家户户各行各业都有电脑,人类已进入智能化时代。新进的编辑记者通过短时间学习,就能掌握编辑排版软件,这更是过去无法想像的。
年12月31日星期日台州日报4版
来路千尘再出发
陈瑶质
市府大道的银杏叶黄了一茬又落了一茬。细细数来,我调到台报也有17年了。
银杏叶青黄交替间,很多事早已忘怀,许多事却在心里生了根,强硬地爬满了记忆。比如,这些年我呆过的要闻编辑部、专副刊部、热线部以及网站,那里的每一间办公室,每一个蓝色挡板围成的格子间,格子间案头的一张张版样纸......
时间不经意间改变了一切,相见颔首的同事,两鬓悄悄落满了霜花;我们也迎来一张张清新的面孔,他们青春的身影,让报社大院洋溢着活力。特别是近几年,年轻记者、编辑更是成为了我们报社新媒体的拓荒一族。
时间记录了我们报业发展的每一步进程。记得年刚到日报要闻部时,通讯员以及记者的稿件是写在方格纸上的,编辑修改之后让打字员打字上版。每晚,编辑部的灯光下,编辑、部主任和值班总编在版样纸上设计修改版式。之后,配上了电脑,采用了方正采编系统,大家按照采编流程规范操作。那时,我们算是与现代科技结缘了。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的全媒体中心就要落成并投入使用了;新闻直播车让采编人员真正长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每当我置身在光影交错的全媒体中心演播大厅,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不禁感慨,这变化实在太快。
年底,我从日报热线部调到了中国台州网。当时以为,网站的新闻与纸媒的新闻大同小异,管理上也不会有多大区别。可一进入网站,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接踵而来,由此也经历了从纸媒人到网络媒体人的拙笨转身。同时,也有幸见证了我们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
现在,我们报社不仅有纸质媒体,还有新闻网站、手机报、数字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nr/1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