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在刚刚闭幕的第四届乌镇戏剧节(10.13-10.22)期间,除了在各大剧院、剧场夜夜上演的来自世界13个国家与地区的22部“特邀剧目”,最能让整个乌镇在一年一度的“戏剧高烧”中嗨起来的,要数“古镇嘉年华”单元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个表演团队,如繁花般缀满古镇,以乌镇西栅的木屋、石桥、巷陌、乌篷船为舞台,献上了场(次)琳琅满目的街头表演,让游人在闲步中惊喜。在“古镇嘉年华”欢乐缤纷的色彩中,有一抹奇幻的亮色属于川剧,出自一个叫“光兰川剧团”的民间戏班子。川剧好好看江湖十年,让川剧在民间流韵
十多年前,李光兰在浙江打工的时候,虽然心心念念无奈中断的川戏生涯,却怎么也不会料想到,有朝一日会率一班川剧演员“杀”回江南,把她爱到骨头里的川戏演给天南海北的人看。
闪耀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是漫长平淡的岁月的流逝。应邀登上目前国内最大的戏剧艺术盛宴乌镇戏剧节的舞台,于团长李光兰的人生,这个“伏笔”埋藏了三十多个春秋;对民间戏班子“光兰川剧团”来说,辛苦“酝酿”了十年。
团长李光兰在《装盒盘宫》中饰陈琳
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温州街头,脖子上围条汗巾当街掂勺炒菜的李光兰,在当地人眼中,只是黑发如云、杏眼灵动、做事麻利的外来妹。谁也不知,她在家乡是远近闻名的火把剧团“台柱子”,为了给家中老人挣钱治病,暂别剧团,深藏荣光,和丈夫一道从四川省三台县争胜乡来到温州打工。
《穆桂英打雁》
12岁学戏,15岁入行,每年辗转乡间数百场演出练就一身扎实戏功,已让李光兰对川剧无法割舍。即便得知原先所在的剧团解散,她仍旧做着重登舞台再塑绰约风姿的戏梦。
年,重返家乡的李光兰,从老团长手上接过“衣钵”,请回部分原剧团的兄弟姐妹,成立了“光兰川剧团”。这一年,川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承载川人文化基因和个性的古老剧种,珍贵却式微,亟需保护和传续。
当时大多数国营剧团偃旗息鼓、专业演员改行离去;作为没有固定剧场,四处漂泊自谋生路的民间戏班江湖组合,“光兰川剧团”却逆流而上,收攒起大剧团关张变卖的行头,默默扛起救戏的旗帜。
有人说,剧团虽散,川戏余脉尚存,水一般,在乡野间流淌。“光兰川剧团”就是这样的“余脉”。十年间,在时代喧嚣的背景下,他们在民间游走的身影显得寂然而坚韧。足迹遍及川内数十个县市的百余个乡镇,每年为城乡观众演出多场(次),累积剧目多达四五百个,先后容留流落民间的川剧演员数十人,喂养着基层戏迷对川戏的渴爱。《船舟借伞》从三星堆戏剧节到乌镇戏剧节年4月,“光兰川剧团”浪迹到德阳,开启一段奇幻之旅。
这里有盛情相邀的戏迷,有虽简陋却不易得的剧场。德阳还有跟踪他们两年多拍纪录片的独立制片人朋友,有以他们为蓝本观察民间川伶生存现状的媒体工作者,亦有帮助他们的爱心志愿者……
戏班子驻扎德阳,上妆卸妆,入戏出戏,天天如是。放在剧场外的“水牌”上每天都写着不同的剧目。夏热连着秋暑的天气,入不敷出的惨淡票房,也没夯退他们。
《做文章》
9月初,德阳第二届三星堆戏剧节紧锣密鼓筹备中,组委会几位负责人一天下午来到位于城北石桥社区的红庙子剧场,考察被众多本地网友点赞的“光兰川剧团”。
只见幽暗的剧场内,一戏台明艳辉煌,锣鼓喧天的节奏里,角色穿行,衣袂缭乱,荒腔走板;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激光灯效,原汁原味的川剧程式化表演……戏台幕布后,以及剧场后端,一间间狭小的临时隔出的休息室,是演员客栖异乡的“家”。台前幕后,戏里的悲欢与现实的苦乐,交替上演。他们把所有华丽与光鲜呈现于舞台,漂泊行进的粗朴难堪留给自己。此番情景,令来者一行深为感动。
川丑表演
三星堆戏剧节艺术总监、同时也是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单元的艺术总监臧宁贝,当时就决定邀请他们去乌镇戏剧节。川戏仍在民间倔强地宣叙和吟唱,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及游客了解并白癜风的食疗白癜风可以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ls/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