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ldquo琦君散文奖rdqu

澶忓鐧界櫆椋庢庝箞闃叉澶嶅彂 http://m.39.net/pf/a_4358162.html
第三届“琦君散文奖”暨首届“瓯海杯”中国当代楹联文化奖颁奖典礼在温州瓯海举行

12月22日,第三届“琦君散文奖”暨首届“瓯海杯”中国当代楹联文化奖颁奖典礼在温州市瓯海区举行,在近20度湿润的气候中,中国联坛多位耀眼人物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至。

吕可夫获得“当代对联创作金奖”。温本理、贾雪梅、王翼奇获得“当代对联创作奖”。余德泉、常江获得“当代对联理论奖”;根据承办单位推荐和评委会审核认定,温州史从忠荣获“对联文化特殊贡献奖”。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太品先生为吕可夫颁奖;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楹联学会会长陈健先生为温本理、贾雪梅、王翼奇颁奖;温州市社科联主席潘忠强先生为余德泉、常江颁奖;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尚佐文先生为史从忠颁奖。

“瓯海杯”中国当代对联文化奖由中国楹联学会、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温州市瓯海区文联具体承办,《对联》杂志社、《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联都网、国粹网、中国楹联论坛和《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参与协办。

◆◆◆◆◆

当代对联创作金奖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太品先生为吕可夫颁奖

▲吕可夫获得“当代对联创作金奖”

▲吕可夫发表获奖感言

◆◆◆◆◆

当代对联创作奖

▲温本理获得“当代对联创作奖”

▲贾雪梅获得“当代对联创作奖”

▲王翼奇获得“当代对联创作奖”

◆◆◆◆◆

当代对联理论奖

对联理论奖的评选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是对余德泉、常江两位先生近40年来为中国对联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两位先生都发表了精彩的获奖感言,且声如洪钟,皆发胸中至情,赢得了阵阵掌声。

▲余德泉、常江获得“当代对联理论奖”

▲两位先生将最近出版的对联专著捐给瓯海区图书馆。(余德泉先生出版《中华对联通论》,此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常江先生出版《常江文集》全十二卷)

余德泉先生

个人简介

余德泉,四川叙永县人,一九四零年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毕生从事古汉语、对联文化及书法艺术研究。系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中国首位对联学研究生导师、首届“梁章钜奖”获得者,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诗律词律曲律和联律》《对联纵横谈》《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通》《余德泉对联文论》《简明书法教程》《章草大典》等二十余部专著。

▲余德泉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

为对联学科建立做奉献

能获得这个“当代中国对联文化奖”理论奖并到温州来领奖,我首先要感谢推荐单位和评委们对我多年研究工作的肯定。

我对对联的研究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的,距今已经快四十年了。一开始我就有一个理念:我这一生要为对联学科的建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从一九八零年初在《长沙晚报》发表《对联的艺术》一文起,我相继发表各类对联文章一百四十余篇,并出版了《对联纵横谈》《对联通》《对联格律·对联谱》等几本专著。最近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对联通论》不仅获得了饶宗颐、霍松林等先生和中国楹联学会的推荐,而且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列入第二届五十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之一向全国推荐。此书可以看出我对对联学科的基本构架。我深知,我国对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没有学科的支撑,就只能在民间流行,难登大雅之堂。但楹联学科的建设和确立,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我这本书就是通过三十年的积累才完成的,其构架也只是筚路蓝缕,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完善。

记得在初中,历史老师从月亮讲到地球,讲到太阳系,讲到银河系,讲到总星系,再讲到宇宙,使我感到宇宙这么大,一个人在世间多么渺小!生物老师和物理老师又讲到即使在地球上,我们也还有数不清的事物尚在“不知道”的范围。大学期间,尊师王力先生又告诫我们,即使在某个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不能有门户之见,一味是己而排他。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绩,即使很大的成绩,在整个社会和自然中,也非常有限,绝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为一点小名小利而将精力移到其他地方。因此不论是读书,还是研究,我都很努力,很尽心,深怕自己的认识有什么不妥。在近四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个人知识的局限,也常常感到研究要取得一点真正的成果要付出多大的劳动。研究越深入这种感受越深。《中华对联通论》历时五年,修改两年,八易其稿始告完成,可以说明这种艰辛。为了找到确凿的立论依据,除了不断读书和考察之外,我也把向同道学习看成对自己不足的弥补。我特别注意对不同意见的听取。因为不同意见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启发自己的思考,有时甚至可能使自己从误区中走出来。《中华对联通论》大框架出来以后,我曾打印二十多本向联界一些师长和朋友征求意见。反馈的意见虽然不多,但我都认真思考,只要正确,只言片语都予以吸收。在此我想借这个平台,向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也想借此机会对大家说一句:敞开胸怀,把能同自己展开学术讨论的人看成朋友。即使批评自己批评错了的人,只要不是恶意攻击,如果有机会相逢,也敬他们一杯酒。因为一个人的空间实在是太狭小了。

几十年来,中华大地楹联研究与楹联创作,都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与中国楹联学会和地方各级学(协)会的领导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现在中国有百万楹联大军,楹联活动的开展风起云涌。但就研究与创作比较起来,研究方面相对薄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有个别年轻人比较执着,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理论的开拓与上升需要长期的积累,理论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艰苦的反复探索的过程。我真诚希望能给有志于理论研究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帮助,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使他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茁壮地成长起来,为楹联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常江先生

个人简介

常江,本名成其昌,汉军正黄旗人。一九四三年生,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在青海省地质局物探队(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长兼教学部主任,语言学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就职。受家学影响,自幼喜文,坚持创作,有“帐篷诗人”之誉。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一九八四年发起创建中国楹联学会,历任秘书长、副会长、名誉会长及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国家图书馆特聘教授。主持百余次全国性征联征诗评选,名列全国“联坛十杰”。一九五八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出版各类著述五十余种,包括专著《中国对联谭概》《对联知识手册》,整理古籍《成多禄集》(清)《古今联语汇选》(民国),主编《中华名胜对联大典》等。近三十年来,更为注重以多种手投研究、宣扬、推广楹联学术和地质文化,贯彻当年定下室名“两栖轩”的初衷。

▲常江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

大胆走路小心迈步

以前都是给别人颁奖,今天轮到自己上台领奖,觉得这会场一下子庄严了许多。

以前讲话都是不拿稿子的,今天我是宣读获奖感言,似乎这样才符合会场的庄严。

从一九八四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那时起,我就一直当评委,没有参加过征联,也就没有机会得奖。第一届颁发梁章钜奖,马萧萧老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学会的领导说,这届是马老,下一届就是你,好戏不能一次唱完。到了第二届,没戏了。有些奖就是“说你行你就行”的事,我是不太在意的。说“不太在意”,就是也有在意的成分,因为在公平的环境里,毕竟这是一种行业的、界内的、甚至社会的认可。

这次“瓯海杯”评奖,我事先知道,以为只评新秀,没有想到主办方把时间回溯了三十多年,并且评委们主持公道,让这样一个大奖,落到我的头上。于是,我来到温州,郑重地对主办方、对每一位评委说声“谢谢”。

我更要感谢的是,这是几十年第一次为对联理论颁奖,它的意义在于,不仅填补了楹联界几十年评奖的一项空白,而且真正让人感受到理论与创作是对联文化前进的“两轮”,腾飞的“两翼”。这是我和楹联人最初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在此,我不由得回顾几十年的楹联之行,概括起来是这样的经历:大胆走路,小心迈步。

本来诗写得好好的,偏要转身搞对联,够大胆吧?本来搞对联自得其乐,竟要成立全国楹联组织,够大胆吧?本来没做过什么领导,却当上中国楹联学会的秘书长,够大胆吧?一个理工科学生,立志做对联的学术研究,申报语言学教授,也真是够大胆的了。

然而,我一直小心地走着每一步。

因为家庭动荡,我先是错过了上私塾,背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的机会,自觉先天不足;上大学又违心地错过了文学系,没有系统学习过文学理论、文学史,自觉后天无补;从青海调回北京,本来有去文学系进修的机会,可我是楹联学会的秘书长,工作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只好放弃;等到咬咬牙下决心非去不可时,又评上语言学教授,没有资格了。于是,只好遗憾终生。可偏偏又一头扎进文学,弄起学术,这问题就很严重了。

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小心从事:遇到平仄问题要小心,我这个北方人没有判断入声字的本能;遇到历史典故要小心,小时候一部“蒙求”都没读过;遇到生僻字要小心,读错了会贻笑大方;著书立说迟迟不敢出手,怕什么地方误导了读者。我真羡慕学中文的余德泉、龚联寿、李文郑、陈健他们,有那么好的文学基础,在联海里穿行游刃有余。我也羡慕刘太品、王家安、金锐他们,虽然年轻,却读书破万卷,一入道就是高起点。

我要感谢楹联界的朋友们,没有看不起我这个不是文学科班出身的人,因为大家也看到,我小心迈步,不是不走路。我是在自学中走路,需要什么补学什么,缺少什么补充什么;我是在他学中走路,学习人家编书如何体现学术价值,学习人家跨界比较和吸收的经验;我尤其是总想着发挥优势,用自己的姿势走路:引进数理科学中的思维方式,于是,插图列表、数理统计,很自然地出现在我的专著里;引进文学创作特别是新诗写作养成的语言风格,简洁明确,不说废话。我的学术工作,就是三件事:小心地系统梳理前人的成果,小心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很小心地编出七千六百五十四种对联数目,仅此而已。

总结一生所得,便是“大胆小心”四个字。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更多的是说做学问,我觉得,除了做学问,做人、做事,都要如此。这是人生道理,这是人生心态,这是人生品格,正如我的一副自题联所说的:

放出眼光千丈远;

收回心绪一拳平。

◆◆◆◆◆

对联文化特殊贡献奖

▲史从忠先生获得“对联文化特殊贡献奖”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尚佐文为史从忠颁奖。

◆◆◆◆◆

贺第三届琦君散文奖

暨首届瓯海杯中国当代楹联文化奖

散文写乡情,谁占鳌头看瓯海;

联语弘国粹,人争魁首到娄桥。

——吕可夫

山水怀人,千种相思系瓯海;

文华掞(yan艳)藻,一生爱好是天然。

——贾雪梅

载道以文,允厥神不散;

会心之事,乐同气相求。

——温本理

瓯越文心,敷彩摛辞臻大美;

海天诗梦,扬风播雅屹中华。

——王翼奇

文化灿楹联,光腾瓯海;

时贤优散语,山仰琦君。

——余德泉

亲近文澜鸥掠海;

追寻书影我呼朋。

——常江

热烈祝贺第三届琦君散文奖暨首届瓯海杯中国当代楹联文化奖隆重举行

琦行兴雅事,招士聚贤倾陆海;

君子振清声,扬葩擒藻壮金瓯。

——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杂志社

◆◆◆◆◆

花絮

▲参观头陀寺永嘉祖庭

▲余老和常老认真拍蜡烛联

▲本刊主编傅海青和对联创作奖获奖者贾雪梅

扫码订阅

增设栏目内容更丰富文章更可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ls/14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