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变迁见证发展
从浙南深山的一座民舍出发,穿越整整70个年头,《温州日报》迎来了自己的七十华诞。
70年,历经战争年代的风霜雪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激情岁月和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当年“一担编辑部,笔枪七八支”、来份秘密传递于山乡的手刻油印小报,已茁壮成长为今日六报一网一刊、在岗员工1余人、集聚读者用户万的现代传媒集团。
70年,作为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之一,我们始终与时代同行,不辱使命,不改初心,记录着瓯越大地的沧桑巨变,推动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陪伴着每一位为梦想奔波的温州人。
七十载风雨如磐铸就优良传统,七十载继往开来续写新辉煌。70年共期报纸,叠印了温州的曲折与辉煌,也见证了我们的艰辛与成长。
我们书写历史,历史也书写我们。
点燃温州新闻事业的星星之火
70年前,伴随着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温州日报》前身——中共浙南特委机关报《时事周报》在瑞安桂峰乡的一个小山村里诞生了。这张四开四版的小报带着黎明的曙光和油墨的芬芳,送到了读者手中。她的艳红报头上,印着当天的日期:年5月1日。
没有固定的编辑和出版场所,没有条件铸字铅印,没有邮政系统发行报纸,一批怀抱革命理想的报人用青春和智慧,点燃了浙南地区党的新闻事业的星星之火,照亮了黑暗中人们前行的路。老报人们回忆,党报在当时起到了传播党的声音,指导革命工作,鼓舞人民斗志的大作用。
一年多后,《时事周报》扩为8版,更名《浙南周报》,日子是精心挑选的中国共产党生日。这时,中国共产党浙南地区游击战争已全面展开。作为重要宣传阵地的党报,正式亮出了“浙南”的旗号!
从刊登新华社电讯到浙南地方新闻,从原先单一的时事版到增出副刊、画刊,从开始印刷份到份,党报一天天在壮大!
年5月7日,温州解放。《浙南周报》改名《浙南日报》,成为中共温州地委机关报,于5月12日正式出版。年又更名为《浙南大众》。
共和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浙南日报》也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激情岁月。
这时期,报社竭力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大力宣传温州人民建设发展的新成就,报道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压风机工人徐双喜为抢救国家资财,扑灭大火壮烈牺牲;化工厂职工王彩荣火中抢险,伤势严重,人们纷纷志愿献血,挽救生命;还有“挑重担、带头干”,率干部社员一年改变东仁宕落后面貌的高彩柳,被国防部授予“爱民模范”称号的“雷锋式五好战士赵尔春”,以及许多先进公社、先进党支部的典型故事??为一代又一代人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底色。
这时期,报社虽条件简陋,但凭着从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奉献的品格,在温州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次”:年11月,第一次向社会招考10名新闻工作人员;年3月,第一次召开会议表彰各县积极通讯员;年1月,第一次建立制版车间,开始制作新闻照片,结束了多年来只能用插图、木刻等美工作品的历史;同年3月,第一次推出摄影专版??
这时期,浙南一带交通条件很差,但记者不怕山高路远,深入厂矿田头,与采访对象一起,边劳动边谈情况。
这时期,报社几经搬迁,30多名员工从市区大南门花柳塘搬到东门外鱼巷底,三个月后即搬至大殿前4号,后来又搬到公园路开元寺,不久又迁至县前头,年重新迁回公园路。此后公园路上的那幢办公楼一直沿用到年拆建。那悠长的走廊,狭小的办公室,以及一踏上楼板就咯吱咯吱响的声音,至今仍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年,《浙南大众》因受“文革”冲击被迫停刊。至此,这张创办了25年的党报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改革开放历史的记录者推动者
年5月1日,阔别8年之久的《浙南大众》,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复刊,刊名用回了《浙南日报》。一批老报人重新回到已疏离多年的工作岗位,一批新报人则经过考核选拔跨进了新闻事业的殿堂。他们满怀喜悦,满怀憧憬。
重返百姓家的党报不负众望,每周刊出六期,4开4版,老牌名专栏《瓯江南北》恢复刊出;新专栏《群言堂》精彩亮相;试刊首日版面上就刊登了通栏广告;购置二台书报胶印轮转机,改凸版印刷为平版胶印,在全省地市报中拔得设备先进的头筹。
那时的编辑部,总是挑灯夜战,灯光通明。编辑记者们不是伏案写作,就是审读大样,新老同志互帮互学,时常为一条稿子争论不休改了又改,直至深夜才踏上回家的路。
那时的编辑部,35人,以高产、优质,屡屡在全国和省内获奖,被称为“小报纸,大气派”,为世人所注目。
年,温州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浙南日报》即更名为《温州日报》,由周六刊改为日刊,版面由四开四版扩为对开四版。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枷锁尚未完全打破,报纸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主线,开辟专栏,帮助解决干部群众中存在的疑惑,从思想上助推温州改革开放的步伐。其刊登的一封公社书记的来信——“一位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拉开了对农村改革和联产承包责任制认识的大讨论,选登了多篇文章共34期,成为温州农村改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时改革的春风吹醒了蕴藏在温州人性格里敢为人先的创造力,城乡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反映温州商品经济发展的通讯作品“麦苗吐翠,菜子摇金”直送省城。那时《温州日报》不登姓资姓社的争论,而报道温州专业市场和温州经济发展的稿件则一路绿灯。当温州商品经济发展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时,《温州日报》给予千呼万唤;当温州经济格局处于“闻道春还未相识”时,《温州日报》给予热情赞颂。
年,《温州日报》在一版头条刊载《“温州模式”在上海引起反响》一文,并全文转载《解放日报》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以放手发展个私和股份合作经济为特色的“温州模式”从此叫响。
年,《温州日报》开始对海外发行。
年,《温州日报》开始自办发行。
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温州日报》则是这一先行地的“窗口”。透过这扇窗,世人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场景,听到了万马奔腾的温州发展强音。
在温州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中,之所以形成这样生机蓬勃的局面,除应归功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与报纸的积极宣传、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如果说,温州人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温州日报》就是陪着“吃螃蟹”的第二人,她是改革开放历史的记录者,鼓吹者,推动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报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0年间几乎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跨越——
年,全面采用电脑激光照排,报纸排版从此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同年,《周末增刊》出版;《温州晚报》试刊。
年,《温州晚报》正式创刊,温州日报新闻大厦奠基。
年,《温州日报》扩版,由对开四版扩至对开八版。
年,新闻综合大楼落成,彩色胶印机投入使用,温州历史上第一张彩色报纸诞生。
年,《温州日报》刊出创刊50周年纪念专版,中国首张绫绢彩报诞生;温州日报纪念碑在瑞安市桂峰乡板寮村揭幕。
年,《温州日报》发行14万份,创自办发行以来最高记录;《温州日报》天天出彩报,为全省地市党报第一家。同年,《温州科技报》《温州侨乡报》划归温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年,《温州时报》正式创刊;温州日报新闻大厦开始启用。
年,《温州晚报》扩为16版彩色印刷;《温州商报》正式创刊;温州新闻网开通。
年,《温州侨乡报》和《温州时报》合并创办《温州都市报》,至此,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大致格局开始奠定。
来源:温州日报
主编:陈发赐严芒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