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zd/190915/7465523.html
○
浙江日报《温暖者》人文访谈
○
活着是为了温暖别人
25
星期二
年9月
温州文化名人吴鹭山
吴思雷父子轶事
名家专栏王星荣
王星荣先生为《温暖者》题字
虹桥镇南阳有座鹭丝山,过去山上歇满“长脚鹭丝”(白鹭)故以鹭丝为山名。此地出了个吴天五先生,又名“鹭山先生”,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教授。被文化界誉为“乐清五百年始出一个吴鹭山”,老一辈虹桥人都知道他,家乡人习惯叫他“南阳天五先生”。
吴鹭山(——),名艮,又名匏,字天五,晚号鹭叟、匏老、喑翁、彀音老人,诗人、学者、教授。早年与画家黄宾虹、弘一法师有文字之交。吴鹭山先生祖上居埭下村,后迁南阳,其父吴莉宾公,一字菊逸,别署菊庐,为清光绪年间廪膳生,家有田地千亩,是当地望族。吴莉宾公乐善好施,热心慈善事业,曾捐田数百亩予虹桥居士林作为育婴堂的经费保障,并捐田数十亩建造虹桥净宗寺,名誉乡里。莉宾公对少年吴鹭山寄托厚望,聘请塾师郑澹如先生执教,由南阳北村的内侄臧国垣作为书僮陪读数载,还物色著名拳师传授武术,双管齐下,让学业和体魄并驾齐驱,文武双全。
吴鹭山先生幼承庭训,学有本源。年在国立浙江教师学院中文系任教,曾任国立浙江教师学院中国文学教研组组长。吴老治学严谨,求实求真,生平著述颇丰,他的著述见解独到,其《杜诗论丛》一书对郭沫若的“扬李抑杜”之论针锋相对。先后一评、再评、三评,评述批驳郭沫若对杜诗的曲解。他秉笔直书,侠骨崚嶒,不畏强权,气节不阿。
(图右为吴鹭山与塾师郑澹如先生)吴鹭山先生不独诗文博大精深,其书法尤笔力遒劲,飘逸清俊,词翰并妙,人争宝重。鹭山先生孜孜于古典经藉、诗词的研究和著述,特别是杜甫研究,笔耕不辍。弱冠之年,于温州邂逅梅冷生,见壁间章太炎篆书“车箱入谷无回路,箭适通天有一门”联语,梅吟之再三未知谁作,吴鹭山先生笑云:“此杜子美咏西岳句”。梅冷生先生惊之,次日赠诗赞曰:“胸中烂熟杜陵诗,文采风流乍见之。南戒山川尽雁荡,始知晚出独灵奇。”
解放后的年,先生因好友夏承焘教授之荐,复又进入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吴先生为研究生班开设《杜诗研究》课,深为学生所喜。其为研究生选注杜诗数十首,供学生课余参考。此稿被传至刘大杰处,为浦江清所赏,邀其合注《杜甫诗选》。年先生与浦江清教授合注《杜甫诗选》出版,颇受好评。
(吴鹭山先生书法作品)吴鹭山一九五八年五月“反右”期间,因言事获咎,蒙受不白之冤,被打成右派,归居家乡,寄居埭下村吴成川家达十九年。其间仍襟怀坦荡,矢志不移,著书立说。著有《周易学》、《杜诗论丛》、《读陶丛札》、《苏轼诗选注》、《陆游诗选注》、《杜甫诗选》、《光风楼随笔》、《光风楼诗词》、《雁荡诗话》等。吴鹭山先生所蒙不白之冤适与苏武牧羊年数相同,故戏以苏武自比,曾赋诗一首:“来踏迷阳去跨鸿,余生何意问穷通;看羊自是泽癯分,不恨吞毡恨转篷。”从中亦可见先生襟怀。吴鹭山公德配大荆蒋东帆女士,其岳父蒋季哲前辈,乃蒋叔南之三弟。吴蒋氏亦擅诗文,系大荆名门闺秀,贤良淑慧,为人称道。南阳吴鹭山先生的民国故居门台上有“鹭山草堂”四字,据温州张如元先生考证为鹭山先生自署。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九日记载:“接天五十二日函,谓春来拓园东隙地,缚一屋为鹭山草堂。有楼三楹,面势高豁,可眺远野,拟题曰来禅楼”,并请马一浮先生题写“来禅楼”匾额。这是抗战时期,吴鹭山先生为接待夏承焘先生避日寇而特地为之建造的小楼。汪伪政府政务院政务次长的胡兰成,为了躲避国民政府通缉,化名张嘉仪,藏匿在温州。后经温州乡绅介绍,他结识了吴鹭山与夏承焘先生,以张嘉仪的名字进入雁荡淮南中学当教导主任,他曾到过虹桥南阳吴宅小住。
胡兰成在他所著的《今生今世》一书中描述:“天五的父亲就是个有才气的,至今这老房子里还可以想见当年的闲庭风日。乡下地主的宅院,堂後与书斋旁边的几间都是里仓、酒坊、农具,那里光线不好,通过时使人感觉生活的沉重。所以天五要搬到温州城里住。而那年夏瞿禅(夏承焘先生的号)避日寇至此,天五是特地为他造了来禅楼,即在老房子後园侧首,我们到时,天色尚落日在树,天五太太领我们开了锁上去看,有点洋房式子,且是建筑得好,如今楼下的家具都已搬到温州,空无一物,惟粉壁如新,楼上是环列玻璃书橱,橱里四部丛刊极整洁。”
年吴鹭山先生被划右派,回乡后寄居埭下吴成川老屋轩间,期间曾从师永强人在蒲岐设坛教拳的丁鹏飞拳师(俗称阿星老师)学习鹤法南拳和轻功,是阿星老师的再传入室弟子,可谓文武双全,动静相兼。据家住南阳的正一派道士南屏先生说:天五先生青年时,用一只手握住八仙桌的桌脚,便能举起整张八仙桌。
年吴鹭山先生逝世,葬于雁荡山净名谷之游丝峰下。著名文史学家、华东师大苏渊雷教授为撰墓表曰:“梅溪不作谁健者,鹭山崛起其诗孙。灵湫秀岭葬诗骨,文光灿灿凌高云。”许多人不知道夏承焘和吴鹭山两位老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知道虹桥南阳村“鹭山草堂”的来龙去脉和文物价值。守着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化名人故居却熟视无睹,真是“曾是沧桑阅劫来”。如今的“鹭山草堂”早已面目全非,残垣断壁,破败不堪。
我与吴鹭山公的哲嗣吴思雷先生,相识于一九八四年,其时,应虹桥陈锡虎老师之邀,温州书画界吴思雷、何元龙、汪廷汉、吴永龙、张索等老师来虹桥,与虹桥的书画爱好者交流见面。陈锡虎、朱志杰和我、叶华桂、张维荣、陈日高、黄华胜、陈耀宝、谢体旺、王再昌等老师均参与了交流笔会。我与思雷先生在八九十年代多有交往。
思雷先生以绘画称著,曾被誉为“温州山水画第一笔”。年他与学生徐媚媚结为连理,次年老来得子,喜不自胜,取名灵奇,柳市金炉的金元宝先生作嵌名联为贺:“灵光合共北南雁,奇景欣开中晚年”。
年7月下旬,吴思雷先生的母亲蒋氏仙逝,我与张维荣老师及虹桥书画协会的十多位理事会成员赶赴温州殡仪馆参加了吴蒋氏夫人追悼会,并一起护送吴母骨灰回到虹桥,在河深桥净宗寺稍事停灵,净宗寺住持释可宁法师率百名僧人及信众为吴蒋氏夫人诵经超度。随后,我们与南阳、埭下吴氏宗亲一起护送老夫人骨灰到雁荡山净名谷游丝峰下,与先公吴鹭山合葬。
(摘自吴思雷哀挽录)年10月,吴思雷先生来虹桥访友,到张大生药店拜访好友张维荣老师,维荣向其父亲张仲珊公引见了思雷先生,仲珊公微笑相迎,对思雷说道:“你是天五后人,我与你父亲是老朋友,亦师亦友,都是居士林的诗友,我有一本珍藏了近五十年的书要送给你”。便起身上楼,从书橱中取出一本记录着吴鹭山与居士林诗友唱和的诗作选集交给吴思雷,思雷如获至宝,感动不已,连声道谢。当时思雷先生正准备出版他父亲的诗集,张维荣老师后来又给思雷寄去一本鹭山先生与友人的诗集孤本,并汇款元表达一份心意。
(吴思雷给张维荣的复函)年秋,吴思雷先生携夫人徐媚媚及幼子灵奇来虹桥我家,吃过中饭后,我驱车陪同他一家三口,登上白龙山龙水喷奇石景区,俯瞰虹川大地,思雷感动不已,赞叹家乡的秀美山川。他说想在白龙山顶摩崖勒石,我问他想写什么字?他说四个字“目空一切”。白龙山上宫的门楣上也有数百年前镌刻的“目空一切”四字,思雷先生从来不知亦没见过,纯属巧合之事。他想每个字写成两米见方刻于奇石上,我便说,等你把字写好,我来安排石刻的事情。岂不料没有等来他的榜书,吴思雷先生却于2年12月17日夜在温州家中突发急病仙逝,享年62岁。白龙山摩崖石刻计划夭折,成了一桩憾事,甚为可惜。这是吴思雷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登上家乡的白龙山之颠。
(吴思雷作品)附:吴思雷先生简历一九三九年三月出生(二00二年十二月十七日病逝),男,汉族。笔名渊默,号游艺斋主。浙江乐清人。一九五八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温州市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数十年。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一九九零年被聘为孔子故里书画院画师。一九九二年十月起任温州书画院画师。辞条被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人名录》和《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润格》。一九九三年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艺术部授予“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擅长中国画,尤工山水,书法则以篆籀见长,并潜心研究画史画论,颇多建树。其书画作品除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种大型展览,还远播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国。一九八八年参加全国《园丁怀》书画大赛获艺苑育苗奖,全国《神龙》书法篆刻大奖赛获园丁金奖。主要作品有《二到黄山绝顶人》、《黄山吟》、《山水清音》和《聊斋棋鬼图》等。论著文有《宾虹先生注解》(刊于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新美术》)、《谈谈笪重光的画筌》(刊于一九八三年第三期《美术》月刊)。著作有清笪重光《画筌》注释单行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和清龚贤《画诀》标点单行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开篇语
文/王星荣
年秋天,我把六七年前写的几篇”虹川旧事”散文发到了乐清市淡溪文联群。淡溪文化促进会会长陈友中看到,叫我继续写。于是乎,我又试着写了几篇发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jj/1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