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未泯著书忙马邦城与他创作的少儿历史

瑞安新闻客户端记者陈良和杨微微编辑李心如责编管舒勤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我市儿童文学作家马邦城。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厚厚一大叠新近出版的《中国传统修身故事绘本》,我们一边好奇地取书翻阅,一边倾耳聆听,这位古稀老人一生矢志不渝、坚持创作少儿历史读物的动人故事。

家学渊源文脉传承

马邦城出身教育世家,祖父母与父母亲都是教师,祖孙三代均与文字结缘,家学渊源,书香文脉传承至今。

马允伦、马邦城、马知遥祖孙三代参加瑞中百年校庆

祖父马翊中系晚清秀才,省文史馆员,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在家乡长期执掌教席,温籍新闻界巨子赵超构、马星野均出其门下。祖母蔡墨笑,毕业于近代第一所官办女子学堂——天津北洋女子师范,曾任平阳县立女子小学校长多年。

父亲马允伦幼承家学,上小学时就崭露头角,在叶圣陶主编的《儿童时报》上发表过文章,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平阳中学。年浙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瑞安中学执教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出版过多本少儿历史读物,并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余篇。年,他参加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评阅工作,目睹“文革”后考生历史知识之贫乏,痛心之余,深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向青年一代传授历史知识是何等重要。于是,搁笔十年后又重拾初心,再次投入创作之中。就在这一年,他调至温州,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之后就留在温州师范学院任教,直至退休。在温这些年,他夜以继日,奋力笔耕,又连续出版了30多本历史读物,还把儿子马邦城也带上创作之路,其中有12本即是父子俩联手合作的作品。

马邦城生于年,从小受家庭文化熏陶,同样酷爱文史,擅长写作。年以全校最高分被瑞安中学录取,就学期间,曾在全校作文竞赛中获奖。年初中毕业时,遭遇“文革”,失去了升学机会。年赴黑龙江梧桐河农场支边,在那儿垦荒种粮,砥砺了好几年。回城后,在粮食部门基层厂、所从事政工工作。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依靠刻苦自学,在职读完电大中文专业,其毕业论文《略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被推荐发表在《浙江学刊》上,年被浙江省电大评为优秀历届生。年调瑞安报社工作,更是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子继父业笔耕不辍

马邦城与父亲最初合写的第一本书是《包拯审案》。那是年年初,他正患乙肝住院,久治不愈,心情郁闷。父亲从温州过来看望,说是有两家出版社同时约他写书,忙不过来,问儿子能否帮忙,由他提供史料,改写成故事。马邦城试写了好几篇,父亲看过后都挺满意。书稿寄北京中国少儿出版社后,果然得到认可,这使得马邦城信心大增,接下来更是一发而不可收,父子俩又先后合写了《腥风血雨话当年》《戊戌变法的故事》《康熙皇帝故事》《中国古代改革家故事》等书。此外,两人还联手在《历史文学》《青年一代》《少年文艺》等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多篇历史小说与故事,后来汇编成《韩世忠大战黄天荡》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80年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民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马氏父子的《包拯审案》等书,也随之传到海峡彼岸,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wzwbfz/18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