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十四高成为工艺美术传承教育基地
非遗大师进校园中学生成“小徒弟”
“接触过细纹刻纸之后,才知道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手和刀的默契配合。一人一刀一纸,双目所及之处只有那热烈的红……”这是日前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举办“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工艺美术教育进校园暨艺术传承教学基地授牌仪式”的现场,学生代表周哲好在演讲中道出的感受。
当有些人还不了解何为细纹刻纸时,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早已将非遗课程搬进了课堂,开设了如瓯塑、瓯绣、细纹刻纸、十字绣等选修课。而此次与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的进一步合作,将为学校美术工艺课程的开设,带来大师级的师资、学生创作实践基地、高校升学衔接等内容的支持和指导。
“学校的工艺美术课程将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十四高的学生都会一点温州的乡土艺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让有潜质有兴趣的学生选择美术方向。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将原来的合唱特色与美术特色有机整合,打造美育特色,让十四高的每位学生都懂点美术和音乐,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该校校长侯元东在致辞中说。
活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满了三面墙的瓯绣、细纹刻纸、十字绣等工艺美术作品,大厅左右还各摆着黄杨木雕、瓯塑、石雕等作品。这不,活动还未开始前,就能看到有学生家长在仔细观察作品的细节之处,有的拿着手机将这美丽的“风景”收入取景框中。当问及家长对学校发展美育特色的看法时,一位姓徐的家长表示,学校开展有关非遗的选修课程,既能让孩子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对孩子业余爱好的培养。说起女儿在学校学到的细纹刻纸的技艺,她语气中不自觉带上了自豪,她说:“现在家里餐桌上的垫子都是孩子自己做的。”
学生现场表演细纹刻纸技艺
最后的非遗展示环节,除了有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工艺美术师们在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每位老师的身边都跟着一群“小徒弟”。就如高二(1)班的廖一辉所说:“在制作的时候,我特别享受专注于做某件事的那种感觉,心非常地静,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而这样的氛围也吸引了此次活动的嘉宾——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安晋的驻足观看。就如她在主题发言中所说的,教育不仅要开创未来,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美育正是帮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它可以助推人的梦想,提升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对话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分院院长陈钦权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温州十四高开展的包含温州非遗内容在内的美育特色课程?
陈钦权:我觉得非常好,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好处的。一是能全面了解温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二是能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工艺品种,得到美的熏陶;三是可以改变目前美术高考的应试现状。像这样的美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
记者:您认为温州十四高在高中阶段创设美育特色课程,对于高校艺术院系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陈钦权:高中阶段能开设这些课程,为学生打开艺术体验之门,为学生发现自我提供机会。对于高校来说,能招到对美术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而不是无奈选择美术的学生;在专业性方面与高校课程就有比较好的对接,学生在接触非遗的项目之后,还能深入学习造型艺术,也非常有利于像大学工艺美术专业(该专业我校今年开招两个班)的三位一体招生,在高校艺术院系招生或多或少占有一定的优势。
记者:您觉得今后高校艺术院系可在哪些方面与他们合作?
陈钦权:我认为首先资源可以共享,比如温州十四高的学生可以到高校进行参观、交流,高校的老师也能亲自到学校进行指导;其次,对高中的美术课程建设和学生升学提供指导。
对话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叶萌春
记者:今天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在温州十四高成立艺术传承教学基地,请问下一步双方将有哪些合作?
叶萌春:现在是以我们派民间非遗传承大师、学校教师担任助教的形式,合作开发了瓯塑、瓯绣、细纹刻纸、十字绣等非遗系列课程。今后,双方将深度合作,我们也会继续向学校派遣优秀的工艺美术人才,帮助学校开设如米塑、竹丝镶嵌等独具温州特色的非遗课程,利用我院的大师工作室、工艺项目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创造有利的条件。
记者:非遗进校园,会给学生带来哪些转变呢?
叶萌春:首先艺术对学生有一定感染力,能够安顿人心,涵养性情;其次如果能在艺术中沉淀自己,对学生来说将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再次,在实践中了解艺术,培养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对将来的择业非常有好处。
记者:能否谈谈院校合作后,会对非遗传承带来什么效应?
叶萌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靠人去继承的,比较传统的父带子、师傅教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学校资源,以课程的形式,让孩子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焕发非遗新的生机,都是很有可能的。另外,与学校的合作,为大学工艺美术专业提供良好的生源,为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提供稳定和高质的渠道。
(-06-07来源温州晚报作者:施滢滢)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得白癜风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