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宽阔平整的高速进入淮安,那块“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石碑一定能吸引您的目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京杭大运河、淮河、古黄河交汇于这里,南北在这里分界,这是历史赋予淮安的独特气质。 千年以降,这座漕运之都曾经因运河而极盛,却也因对河运经济的单一依赖而一度衰落。“苏北”、“宿淮盐”……这些本来的纯地理概念,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变成了“江苏欠发达地区”的代名词。 年上半年过去,当江浙地区的经济“半年报”全部披露之时,人们的眼光不由自主要在“淮安”两个字上定格——GDP增速10.2%,列全省第三,超过除杭州(10.3%)之外的所有浙江城市;上半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2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二;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5亿元,增长27.6%,增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则是惊人的15.1%,位列江苏之冠!江苏省委给淮安的定位——“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已经轮廓凸显。
淮安的当代复兴依然从河起步 淮安城有两个“唯一”。“三连城”是中国唯一的城市布局,也是唯一一座“双线运河”穿核心区而过的城市。 “多年,淮安的运河都没有中断过一天。这就像一棵摇钱树,老祖宗留给了你,会不会摇,能不能摇好,看你本事。”荀德麟说。 荀德麟是知名的运河文化研究专家。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漕粮从淮安出发进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漕运指挥中心设到了首都以外的地方。漕运带动了淮安的槽船制造、盐货集散、士商往来、文化交融,“鼎盛期一个小镇就就几十家澡堂,人口超过南京。” 但衰败来得措手不及。年起,漕粮改由上海海运,失去咽喉地位的淮安全面衰落,到近现代的铁路交通兴起,淮安从交通枢纽变成交通欠发达之地,以至于有翻不过身的绝望。 淮安人对运河的感情由此变得复杂。但是,运河的基因已经融入淮安人的血液。“我们就不信,运河就会这么沉沦下去。”在里运河边步道上跑步的小陆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风水轮流转,现在是让运河二次辉煌的时候了。” 文化遗产必须成为实际的财富,必须让淮安人从“运河文化”的概念里挣钱。这已经成为淮安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淮安的复兴,依然从河起步! 虽然还在路上,但淮安丝毫没有掩饰雄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重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世界运河之都”!这个理想大吗? 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淮安人奔走相告:这是淮安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留存到今的古运河,在淮安境内有36公里长,是大运河最为经典的一段。“大运河申遗用的各种图片,大多来自淮安。”淮安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董记告诉扬子晚报记者。 “金饭碗被历史磨光了金色,现在又被镀了回来,而且含金量更高了!”崛起途上的淮安,展开了“里运河长廊”的全新规划画卷。文化挖掘:“中国漕运之城”志在必得 “长廊”的规划理念,来自中国最顶尖的旅游策划团队——这个团队由同济大学副校长,也是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的吴志强教授领衔,出手不凡。 “一条集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以及特色主题乐园等多功能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这是里运河的全新时代角色,也是淮安借力“运河文化”崛起的蓝图。 小到一草一木的设置、一个小雕塑的摆放,都邀请了全国一流的团队来做。36公里长的古运河有三大定位:历史的长河、文化的长河,生态的长河。 “挖掘文化是最根本的思路。”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淮洲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杨文杰说。“中国的运河城市众多,如何让淮安跳出来,筑牢自己独有的形象?淮安的特点就是漕运文化,这是淮安运河文化之魂。”淮安历史上就是“天下九督有其二”的地方,所以里运河长廊要打造两个历史街区,打造“中国漕运之城”。旅游资源:漕字当道,领略城市气质 第二个挖掘是旅游资源。淮安提出,要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区,成为“华东旅游目的地”。 总部设在四川的一家大型文化旅游地产投资公司看中了淮安的这个旅游概念。“我们不是快餐化的公司,我们合作的地方,必须是有‘文化根基’的城市。”公司负责人向扬子晚报记者表示。“淮安历史文化根基深,自然禀赋好,区位环境好,政府支持力度大,不选淮安对不起自己。” 在他们看来,淮安目前“2小时开车辐射人口”已经达到万人,而且覆盖的都是人口密度和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等到高铁全线开通,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2个亿,这个市场太大,前景太好,太有吸引力。” 现代的旅游,不再仅仅是“到此一游”的“看地方”,更重要的是领略文化,体验城市气质。里运河长廊强调的就是“文化是旅游之魂”,在多年的古“漕”字上做出文化产品的新文章 漕船文化:打造漕船博物馆,漕运“船街”,对接现代轮运; 漕盐文化:怀古之外加入现代养生概念,盐浴、盐疗,古盐今用; 漕粮文化:粮仓外形的漕粮博物馆里运用了现代声光技术,4D电影……以民为本:城市客厅、免费休闲地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淮安的发展,最重要的理念是“让淮安人一起发展,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 “运河的好处,如果普通淮安百姓只能仰望,那就是失败的!旅游区是开放的,不需要门票,这是老百姓的休闲之地。”杨文杰向扬子晚报记者介绍,“我们对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市民概念定位就是‘城市客厅’,老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可以来散步、锻炼、划船,吃完饭有地方去休闲,这是非常重要的定位!” 正是因为“城中心有河”这一独一无二的城市布局,让淮安有了这样的“城市客厅”创意:开放的、老百姓自由进出、自由享用的城市公共空间。针对这个定位,同济大学的团队设计了“慢行系统”:有自行车道、步行道、水上游览线等。扩大交流:世界运河文化荟萃之地 既然有了“世界运河之都”的雄心,就要有相对的行动。“淮安的城市精神之一是包容天下,历史上淮安的城市品质、知名度都是因为‘包容’两个字而来,各种文化在淮安交融,才构造了淮安的辉煌。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什么能在淮安写出来?正是因为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故事、趣闻在这里交汇了,正因为淮安兼具了阴柔之美和阳刚气质。” 世界上有各种运河,有众多的运河之城、运河小镇。敢称“运河之都”,淮安要有实在的行动。“中国的运河如何和世界运河对话?如何在对话中提升大运河、古运河的世界地位?这是淮安的任务。”杨文杰表示。 规划中的里运河长廊运河文化交流区,将有缩略的“世界运河园”:有“搬来”的欧洲运河小镇,有领略世界运河疯情的“世界运河船闸博物馆”,还有“马可波罗酒庄”,拓展出世界文化交流空间,重拾淮安“南北交汇之地”的历史地位。 “我们有一个理想,就是把世界运河文化研讨会放到中国来开,放到淮安来主办!”这已经是越来越多淮安人心中的共识。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接受扬子晚报专访包容天下,崛起江淮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9年居全省前列 扬子晚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要求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淮安现在站在一个什么样台阶上?下一个将要迈上的“新台阶”又是什么? 姚晓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们开始对新时期淮安发展进行新的谋划。特别是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市代表强调:“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为此,在年召开的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我们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习总书记嘱托要求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拓展提升“两个率先”决策部署,将“十二五”后三年作为新起点上新跨越的一个阶段来谋划,提出围绕“两大目标”实施“六大战略”、推进“五大突破”、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思路,确立“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上水平”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各项工作形成全面突破之势。以去年为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较“十一五”末同口径分别增长76.9%、.1%、45.9%、66.0%,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九年位居全省前列,省里正式发文认定淮安以市为单位总体达到省定年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从特色亮点上来看,开放了一类航空口岸、开通了到台湾的航班,第一只国内主板上市的股票成功在上海敲锣,摘得了全国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号招牌,进入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城市行列,与徐州成功联办了一届精彩难忘的省运会,等等;尤其是我们成功开启了高铁梦,未来淮安将成为苏北地区的高铁枢纽城市。我觉得,淮安现在正处于“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呈现突破之势”的台阶上。迈上的这个新台阶是全市万人民共同辛劳筑就的,必须给辛勤付出的广大干部群众点赞。 下一个台阶,就是“上水平”。去年底,习总书记提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要求。今年是推动淮安新起点新跨越的“三年上水平”之年,“上水平”的定位与“迈上新台阶”要求高度契合。因此,我们提出年要“坚持一个遵循,推动两轮齐转,打造三个升级版”。“一大遵循”,即以习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自觉将落实总书记对江苏发展要求与对淮安嘱托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推动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淮安落地生根,早日把总书记勾画的新江苏美好蓝图在淮安展示现实模样。“两轮齐转”,就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共同推动淮安全面小康建设之车滚滚向前。“三个升级版”,就是在形成突破之势的基础上,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城乡建设升级版、和谐构建升级版,来推动淮安全面小康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总的来看,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质态趋好、后劲增强、活力呈现、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9.1%和10%,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实现“三年上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崛起”是淮安人一直以来的梦想追求
扬子晚报:在经过一次精彩的全民大讨论之后,淮安有了一个响亮的城市精神“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作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对淮安大发展战略的引领,请问姚书记,这个口号概括了淮安的哪些优势和特质,又反映了淮安的哪些追求? 姚晓东: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品格和追求。淮安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两大目标”,必须有伟大的精神来引领。纽约、伦敦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因为它们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在于其拥有各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纽约精神为“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伦敦精神为“现实和历史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永不屈服的坚强精神”。国内温州的城市精神也非常有特点,简单两句话叫“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具有很强的温州特色,与温州人民推动经济大发展、闯荡四海创事业的现象非常契合。所以,淮安在完成“两大目标”的历史当口,一定要有属于淮安人自己的、代表淮安人特质的、凝聚淮安人精神的一种城市精神。 从前年5月份开始,我们坚持全民发动、全民参与,组织开展了新时期淮安精神大讨论活动,全市每人就有1人撰写了表述语,累计征集表述语3.7万条,最终提炼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表述语。可以说,这个表述语是经过广泛征集、层层筛选而形成的,其他表述语也各有特色,都集中体现了包容、创新、开放、实干、崛起等正能量。这一条在群众投票中是最高的,最能代表淮安人民心声,具有历史传承和现实担当的意义。“包容”是运河文化的特质,“天下”体现了一种胸怀天下、胸怀大局的气魄。在历史上,因为我们是运河交汇处,也就是文化交汇处,胸怀天下、包容万物、博采众长、融汇贯通,这才有漕运之都的繁华,也造就了淮安人开放包容的性格特征。现在这个内涵要更扩张,不仅要善于学习外来的东西,更要敢于改革创新自己的东西,敢于让自己的东西“走出去”,创出自己独特的品牌。包容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包容是一种宽广的胸襟,包容也是一种和谐的环境。 新的时期,淮安要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必须以开放自信包容的心态吸纳国内外的先进文明,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要素到淮安集聚,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崛起振兴。“崛起”是淮安人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淮安历史上曾经辉煌过,运河经济时代的淮安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繁华和兴盛,今天的淮安人都渴望重现运河之都繁华盛景,也都在为之而努力;同时,“崛起”也是周总理精神的内涵。“崛起江淮”即指在江淮大地上,淮安这颗明珠要冉冉崛起。当然光有崛起志向不够,必须踏踏实实地沿着符合淮安发展规律和要求的路径向前迈进。刚才我们提到了围绕“两大目标”实施“六大战略”、推进“五大突破”、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思路,就是要按照这样一个路径,以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坚持不懈向前推进,淮安的崛起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六大核心功能支撑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扬子晚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各个场合都强调过,淮安在全省大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这个位置姚书记认为有几层含义?对淮安哪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姚晓东:“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是淮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定位,也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苏北振兴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淮安历史的肯定和现实的擢升。对于中心城市而言,首先要有硬实力,把经济指标搞好、搞优,这是发展的基础。这个指标不仅是宏观数据,更要用淮安群众富足程度和生活品质等内容来体现。同时,要具备软实力,有文化形象。淮安城市的一大优势就是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有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淮扬菜文化、西游记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带来的其他资源也非常丰富。因此,我们要树立淮安新的文化形象,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我们应该看到,中心城市并不是说省委、省政府给了你定位你就是了,必须要有功能支撑,能够形成强大的对内集聚吸纳力和对外辐射带动力。为此,我们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提出做强“六大核心功能支撑”,把淮安建设成一个现代产业高地、综合交通枢纽、高端要素市场、文旅商贸中心、特色服务基地和美丽幸福家园。特别是今年全省“两会”期间,省委罗书记在参加淮安分组讨论时,对淮安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了提高交通支撑力、中心城市带动力、产业竞争力、文化引领力“四个力”要求,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应该说,“六大核心功能支撑”和“四个力”本质上是相通相融的,对淮安城市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标杆式、内涵式的,需要将经济和社会、经济和文化同步和谐地向前推进。这也要求我们不仅仅是要创出一些亮丽的项目、指标、数据,更要在发展过程当中探索一些新的路子、新的做法、新的经验。 比如,现在经常讲经济新常态,我的理解,经济新常态是一个中高速的发展,需要优化结构、转换动力,迎接许多新的挑战。那么怎样来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是我们谋划推进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大逻辑。结合淮安实际,我们认为必须克服单向的、线性的思维,不能仅仅认为经济新常态就是放慢、放缓。应该说在新常态下我们要调速不减势、提质又提速,关键是看怎么结合好。去年底我们在党代会上提出要从四个维度来认识和引领新常态,其中一个就是向前迈进、矢志跨越。习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要加快苏北发展,省委、省政府也要求淮安在江苏全面小康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份额。所以,对于淮安而言,目前最大的市情是我们仍处于江苏后发地区,发展还不够充分。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制定各项发展目标的时候既要量力而行,也要看到淮安的经济仍处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速时期,决不能错失加快发展的机遇,必须坚定跨越崛起之志,保持较高的目标追求,真正在合理区间内实现更为积极更有质效的增长,努力在江苏发展大局中多作贡献、有所作为。
(来源:扬子晚报)
hatour∣淮安旅游·终于等到你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