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是承载和传播信息的载体,其演变进化与人类历史进程的步伐紧密相连。从声音、动作到符号、文字的出现,从“洛阳纸贵”的手抄到印刷术开启的大众传媒时代,从图文阅读的报刊杂志到可传递声音的广播,再到呈现真实动态图像的电视和打破时空阈限的互联网,媒介的形态不断在演进,丰富和变革着人们表达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诚如麦克卢汉所言,人们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如今他们主要以采集信息为生。随着网络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超负荷的信息在争夺着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因此,传统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和以网络计算机、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在市场上左冲右突,争夺未来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但是,尽管每一种媒介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优势和地位,尽管每一种媒介都很努力,都在拚搏,就像运动场上的比赛一样,最后的结果仍然不可能让每一种媒介都称心如意。未来的媒介生态将如何演化呢?谁将泪流满面地黯然退场?谁将表情痛苦地奉出王冠?谁将超然无物地成为一个“小确幸”?谁将霸气十足地粉墨登场?
报纸——逐渐淡出舞台的标本型媒介
报纸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为古老的文化信息载体之一。其诞生于15世纪,独步于19世纪。在广播和电视媒体陆续兴起的20世纪,报纸凭借其内容的深度、携带的方便、选择的自由等特点,依然可以与广电媒体分庭抗礼。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报纸的黄昏终于来临了。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莱顿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开始,西方国家便陆续出现报业发行量萎缩和盈利下降的不祥之兆。报刊资不抵债、裁员缩减、破产、出售、被其他媒体收购的新闻也逐渐不新。老牌报业大国英国自年起,竟然已有70%的地方报纸倒闭;美国在年一年内就有包括芝加哥论坛报业集团在内的4家报业巨头申请破产保护。年,德国以《纽伦堡晚报》为代表的三家有影响力的报纸接连倒闭;法国大部分报刊经营惨淡、订阅户下降,《解放报》于年倒闭出售;年,曾经显赫80年之久的《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以2.5亿美元现金收购,收归于互联网囊中。放眼国内,纸媒的发展前景也日益暗淡。年全国报业用纸量约为万吨,相比年的万吨减少49万吨,约下降18%,多家都市报刊资不抵债被迫倒闭。在香港地区,创刊76年的《成报》和有56年历史的《新报》相继于年7月宣布停刊。要么瘦身,要么倒闭,要么转型,要么负债经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苦苦支撑,茫茫探索。国内很多报业集团纷纷在名字中加入了“传媒”二字,以期向全媒体方向转型,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青报业传媒集团、温州报业传媒集团等等。美国纽约时报也成立创新团队专注制作数字产品,年的数字付费用户数目超过一百万。纸媒的“电子版”一方面确实给传统报纸拓展了新的渠道和生机,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传统报纸的衰落。
那么,除了网络媒体崛起等外部原因,还有什么内因让报纸迅速从辉煌走向谷底呢?
(一)阅读体验和习惯的改变给报纸带来了灭顶之灾
(二)报纸内容的“深度”优势完全丧失
(三)报纸业的物质性消耗有悖于环境保护的大趋势
总之,随着人们阅读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和深度报道优势的丧失,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以纸为媒的报业媒体逐渐走向衰落是一种技术的必然和历史的进步。
广播——永远长不大的盆景型媒介
作为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其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受到报纸、电视、网络等新的电子媒介形式的挑战和威胁,似乎也从未享受过报纸、电视那样的媒介霸主的风光。但是,就是这种一直不温不火的弱势媒介,却在传统媒介普遍四面楚歌的市场形势下,呈现出稳定和小步逆势回暖的态势。尼尔森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收音机戏剧性地超越了报纸、电视和网络,成为全美第一媒介。美国有2亿4千3百万的广播听众,每个年龄段都有超过90%的人每周收听广播,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周收听12小时58分钟的收音机节目。91%的美国人每周会用移动设备收听无线广播;81%的驾驶者认为无线电广播是主要的车内娱乐设备。在我国,广播媒体的业绩状况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而言也表现强劲,尼尔森网联发布的《年上半年广告市场投放报告》显示,年上半年,我国电视媒体广告投放同比减少4%,电台媒体同比上升9%,平面媒体广告刊例花费仍持续呈现负增长,报纸媒体广告投放花费跌幅达到26%。
作为一项只提供声音产品的听觉媒介,广播是一种想像的艺术。在视觉被过度使用的今天,这种独特性使其在多种媒介形态竞逐眼球和注意力资源的市场上反而拥有了难得的使用优势。用保罗·莱文森的话讲,“广播存活下来,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它的竞争对手,正是由于她从最开始就满足、接近、涉及一个基本的传播模式。”然而广播的优势与劣势相伴相生,使其更像是一种盆景性媒介,虽与人类日常生活相伴相生,但发展规模始终受限,无法长成参天大树。这是由其自身先天的基因决定的。
(一)听觉媒介限制了广播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二)广播的区域性特点限制了其规模性发展
(三)网络广播对传统广播形态形成强势冲击
由于广播媒介的听觉特性使其避免了与其他媒介的直接对抗,这就使得广播媒介无论如何在未来的媒介市场上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在互联网迅猛的发展势头下,广播优势与劣势均十分突出,也注定了其无法规模成长的命运。因此,广播在未来不会消失,但陪伴式盆景型媒介的宿命不可避免。它不一定是必需品,但作为一种装饰,它可以为生活增色不少,就如盆景绿植,它不伤眼睛无辐射,闲时欣赏忙时弃,安静而有益,不争而有为。
电视——活力不再的植物人型媒介
观看移动画面,是人类认知、记录、再现世界的各种技术手段逐步发展完善的结果。电视媒介融合了图像、声音、动态画面等多种元素,实现了场景的再现,因此,诞生未久,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报纸、广播两大传统媒介相比,电视媒介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到等离子、液晶,从户内到户外,从固定到移动,从超大到超薄,从模拟到高清,从地面传输到卫星播放,技术变革和外形像时装一样不断变化,电视机、电视台、电视人真的风光无限,品牌电视媒体的广告时段更是一度分秒难求。中国的电视媒体更是因为有官方加持,虽然节目大多做得平庸,但凭借着声光影电技术的梦幻效果,仍如明星一样傲视群媒,趾高气扬。随着网络宽带技术的发展和“UGC”网络视频节目的增多与完善,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视频节目从最初的效仿电视,逐渐到电视“老大哥”的地盘上偷瓜摸枣,再到最后公然的分庭抗礼,抢剧抢人抢广告,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终于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边缘走到市场舞台的聚光灯下,成长壮大为电视媒介强有力的挑战者。这种挑战的过程从年IT人尝试在网络上发布自制视频开始,到全球范围内各类视频网站的建立和兴盛,一次次地向电视媒介发起致命的攻击和挑战。如果电视不能够跳出传统的固化思维实现创新突围,很难在新媒介环境中迸发新鲜活力,也许会退化成为类似植物人性质的媒介,可以存活维系,有生命体征,却不再拥有生命活力。年以来,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中国电视媒体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这个危机来自四个方面:
(一)传统电视媒体的垄断经营地位式微
(二)电视节目的制作主体日益社会化
(三)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分流加速
(四)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流失
可以预言,如果不改变现有单薄的理念、单一的内容、单向的传播、单调的模式,电视媒体将向植物人一样貌似活着,实则失去了任何生机和希望。
网络——多元共生的热带雨林型媒介
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介的衰落相对应的是网络媒介的崛起。互联网技术的勃兴,打破了原有三大媒介井水不犯河水的稳定局面,给市场带来了一场疾风暴雨。
英国电信办公室(Of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wanbao.com/bbfz/12894.html